-
反式脂肪酸到底藏在哪些食物里?
2022/1/27 11:28:15 來源:文匯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袁春華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都表明,反式脂肪酸會增加慢性病的風險,對心血管健康尤其有害。近年來,許許多多的媒體報道聚焦反式脂肪酸,稱其為“餐桌上的定時炸彈”,紛紛擾擾的報道都袁春華
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都表明,反式脂肪酸會增加慢性病的風險,對心血管健康尤其有害。近年來,許許多多的媒體報道聚焦反式脂肪酸,稱其為“餐桌上的定時炸彈”,紛紛擾擾的報道都圍繞著這一主題,諸如“某某品牌巧克力反式脂肪酸含量極高”“在嬰兒奶粉中檢測出反式脂肪”,大眾對反式脂肪酸的恐懼也日益加深,有許多品牌的產品紛紛在包裝或廣告中開始宣稱“不含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到底有多可怕?為什么要發明出這樣有害的食品?那些聲稱“不含反式脂肪”的產品是否可信?如何避免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本文將為您解答這其中的一些疑惑。
反式脂肪酸并非都是加工形成
反式脂肪酸全稱是“反式不飽和脂肪酸”,是一大類含有反式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的簡稱。不飽和脂肪酸有“順式”和“反式”之分,從化學結構上講,反式脂肪酸指那些包含一個或多個非共軛雙鍵,構型為反式的脂肪酸的總稱。
曾有媒體報道“內地嬰兒奶粉含有反式脂肪酸”,雖然后經辟謠,證明這只是吹毛求疵,卻引起消費者的普遍擔憂:奶粉中為什么會有反式脂肪酸?
事實上,根據來源反式脂肪酸可分為天然的和加工過程中生成的兩大類。來源于天然食物的反式脂肪,主要來源于反芻動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天然的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益還是有害,尚未有定論,正規的、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生產的嬰兒奶粉中,含有微量的反式脂肪酸,正是來源于這一部分天然即存在的反式脂肪酸。
此外就是加工來源的,主要是植物油的氫化、精煉過程,食物煎炒烹炸過程中油溫過高、且時間過長,也會產生少量反式脂肪酸。已有足夠的研究證明,那些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反式脂肪酸是對人體有害的。
什么食品可稱為“零反式脂肪酸”?
植物油氫化技術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開始商業應用,起初是替代“不健康”的豬油作為“起酥油”。液態植物油起酥效果并不好,但經過氫化,它在常溫下就是半固體,可以滿足工藝和口感要求。
有趣的是,在一段時間內,人們尚未明確反式脂肪酸的利弊,但逐漸發現過量攝入飽和脂肪對人體是有壞處時,可代替“不健康”的豬油、牛油、并起到相同作用的“氫化植物油”就曾一度作為“不含膽固醇”的健康油脂被廣泛接納。
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人漸漸發現,它的“陰暗面”——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當然,植物油不完全氫化,才會產生反式脂肪,完全氫化的部分,就不是反式脂肪,而是飽和脂肪。因此,氫化植物油不能等同于反式脂肪。比如,某些產品的加工需要完全氫化的植物油,因此,這類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其實很低。當然,完全氫化會使飽和脂肪含量大幅上升,也不宜過多食用。
如今,走進超市隨意都可以找到“零反式脂肪酸”食品,原國家衛生部2011年10月公布了《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其中明確規定: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或者等于0.3克就可以標示為“0”。也就是說,標有零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0.3克/100克反式脂肪酸。
同時,如果包裝袋上沒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并不等于該產品不含反式脂肪酸,因為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若產品包裝小,不能滿足營養標簽內容的,如包裝總表面積≤100平方厘米或最大表面面積≤20平方厘米的預包裝食品,在符合相應其他要求下是可以不標示營養標簽的。
提倡“少油飲食”就可規避它
那么,生活中如何減少反式脂肪攝入?
首先,由于我國的烹調習慣不同于西方國家,精煉植物油是中國人攝入反式脂肪酸的最主要來源,應當適量控制烹調中植物油的用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植物油攝入量應控制在25克,而我們實際平均每天吃了將近40克,還有很多人超過了40克,即使從合理膳食的角度考慮,這也是不健康的。
其次,含氫化植物油的加工食品,如威化餅干、奶油面包、派、夾心餅干等食物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不宜過多食用。
最后,要說明的是,反式脂肪酸只是我們飲食中需要注意的一個風險因素,食物多樣化、平衡膳食、適量運動才是健康的基礎。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醫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