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條件成熟時可建設具有金融屬性的數據交易資本市場
2021/11/26 11:50:16 來源:證券時報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數據已成為一項關鍵生產要素。隨著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揭牌成立,數據資產化的路徑、如何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等話題備受關注。在11月25日召開的2021上海全球數商大會以及分論壇上,多數據已成為一項關鍵生產要素。隨著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揭牌成立,數據資產化的路徑、如何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等話題備受關注。在11月25日召開的2021上海全球數商大會以及分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就上述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家會計學院院長李扣慶表示,數據資產化是賦予市場數據價值的過程,“數據資產化有很誘人的前景,但考慮到數據資產的特征,數據從資源到資產的轉換可能是非常艱苦的一躍。”
在李扣慶看來,數據在從資源到資產轉換中,需解決一系列問題,一是確權問題,這一問題解決不了,數據資產化無法推進;二是合規問題,包括數據治理體系和標準問題。
“基于數據的重要性,誰可以很好地應用數據資產,誰就能占據先機,數據資產改變世界也許并不為過。”李扣慶說。
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數據資產化產生的新交易生態、新價值體系、新商品形態,將是實現普惠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未來,平衡的數據生態需要由多方參與,包括數據供需方、政府數據交易機構、數據合規服務提供方、第三方數據資產評估機構、數據安全服務機構等。”
“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有效途徑就是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黃麗華說。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長丁波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進一步激活數據資產的價值,至少還要三個月,一方面進入流通市場,數據量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接下來要建立一個合規安全可流通的數據標準,讓數據持有者可以賣得放心,讓數據需求方可以買得安心;二是提高數據質量,不是所有的數據都是要素,只有稀缺的、有價值的、高質量的數據才能成為生產要素;三是進一步深化數據交易市場,成熟的市場不僅有買賣方,還有數據評估等服務方,甚至在數據走向資產化后,還需要對數據資產進行金融化產品的開發。
中國信通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余曉暉表示,中國龐大的數據資源規模,為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提供了廣闊的土壤,根據國際咨詢機構的測算,從2018年到2025年中國擁有的數據量從7.5GB將增加到48.6GB居全球第一,我國構建健康、綠色、可持續的數據要素市場條件已經具備。
在余曉暉看來,我國應盡快建立健全規則體系,加強統籌規劃,推動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重點解決好數據確權、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共享開放、審計監管等問題,理順數據生態中的各方參與者在數據流通各環節的權責關系,形成多方參與者良性互動、共建、共享、共治的數據流通模式。
“數據的流通和交易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這是大趨勢。”國家信息中心原常務副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研究院理事長杜平表示。不過,他認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老問題亟待緩解,更多新情況需要攻克,建議分階段升級,第一階段可以掛牌交易和協議交易為主要模式,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和探索創新,積累更多的立法依據和實踐經驗,條件成熟時及時建設具有金融屬性的數據交易資本市場。
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我國要以數據交易為契機,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據交易是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重要一環,要深入開展數據產權、定價機制、價值評估、數據質量等研究,暢通數據交易流通,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要素交易平臺的建設,推動建立市場定價、政府監管的數據要素市場機制,優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合理分配數據要素的收益。”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英表示,成立上海數據交易所,旨在打造全球數據要素配置的重要樞紐,形成更加合規的交易平臺和流通的市場,面向全球,增加數據資源的調配能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