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 我國盾構技術多點突破
2021/12/5 10:12:0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段時間,我國盾構領域捷報頻傳——深江一號海底隧道盾構機下線,將在海底100米下掘進;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在西藏林芝始發;全球最大直徑全斷面硬巖掘進機“高近段時間,我國盾構領域捷報頻傳——深江一號海底隧道盾構機下線,將在海底100米下掘進;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在西藏林芝始發;全球最大直徑全斷面硬巖掘進機“高加索號”在格魯吉亞首發……從海底到高原,從國內到國際,我國盾構技術實現了多點突破,中國的隧道成為中國新名片。
作為交通大國,我國基建能力和水平一直為世界稱道,涌現出多張中國名片。但我國基礎研究不足、前沿關鍵技術研究相對落后、科技創新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仍然存在,很多交通運輸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都尚未掌握。
向交通強國邁進,首先是交通科技強國,科技創新是交通強國建設的第一動力。
科技創新是更高效開展建設的需要。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要完成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任務,交通運輸產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許多欠賬要補。靠“灰桶瓦刀壓路機”的舊有施工模式,很難滿足需求,必須用科技水平的提升帶動效率提升。
科技創新有助于啃下更硬的“骨頭”。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基礎條件好、容易施工的項目建設情況都不錯。還需要加大氣力建設的項目往往更加復雜,面臨更多變的天氣、更惡劣的地質條件。只有發力創新,用科技突破一個個難點,闖過一個個難關,才能使交通條件更加均衡,普惠更多群眾。
靠科技創新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新發展格局下,交通建設不再是關起門來修自家的路,而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當好先行、提供支撐。交通建設要走向國際,要適應更多的環境、滿足更多的標準,歸根結底是要提高技術水平,用硬實力在更高水平競爭下占據有利地位。
提高交通領域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強規劃引領。近日,交通運輸部與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意見》,并共同出臺《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了未來5年至15年交通運輸科技創新任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提高交通領域自主創新能力,要更加重視開展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決定著交通領域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要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方面提前布局,加大研發力度。
“十四五”期間,我國已部署交通基礎設施、交通載運裝備與智能交通技術、川藏鐵路、新能源汽車四個交通專項。要依托專項任務,突破技術難關,推動先進適用的新科技、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集中應用,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同時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平臺和科技人才。
交通運輸行業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還要積極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生物安全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應用,以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為主線,用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發展。(齊慧)
轉自:經濟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1.23億人 互聯網普及率達79.7%
- 新供給、新體驗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 多元業態添彩“暑期經濟”
- 政策紅利深度釋放激活文旅市場潛力 “China Travel”持續升溫解鎖多樣中國
- 托管“小”服務連起民生“大”幸福 各地探索“花樣”暑期托管解決群眾看護難題
- 夏糧穩產豐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產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 3.33億人次,15.8%!數據勾勒活力圖景 中國成“常來常新”超級目的地
-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上半年發電量突破1200億千瓦時
- 6.4%,工業生產增勢良好
- 上萬零件、4小時內,一輛智能新能源汽車!“超級產業鏈”展現磅礴力量
- 多項數據創新高!“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