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木美術館為新疆古文化復興賦能,聯合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
2021/11/5 14:33:06 來源:鳳凰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翰和晚晚在日本與克孜爾石窟壁畫相遇,從而結下了不解之緣,費盡周折從日本收藏家手上購回3副石窟壁畫,輾轉運回國內,專程去到新疆克孜爾石窟進行比對考察壁畫原址,收集壁畫歷史,運用現代手段進行修復還原木木美術館用藝術賦能新疆古文化中心,為文化復興賦能,用慈善公益助力鄉村振興!
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翰和晚晚在日本與克孜爾石窟壁畫相遇,從而結下了不解之緣,費盡周折從日本收藏家手上購回3副石窟壁畫,輾轉運回國內,專程去到新疆克孜爾石窟進行比對考察壁畫原址,收集壁畫歷史,運用現代手段進行修復還原,在北京798木木美術家開設專題藝術展,向全世界弘揚中國西域古文化,另外木木美術館也聯合美麗中國開展慈善拍賣會,用藝術的方式為美麗中國賦能。源于藝術,感于現實,為了傳承西域古文化,用文化藝術助力文化復興,用文化復興帶動鄉村振興,木木美術館用藝術賦能新疆古文化中心,用慈善公益助力鄉村振興,為美麗中國做貢獻!
在中國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有三種文化遺存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就是古城遺址、石窟和墓葬。石窟作為佛教藝術的綜合體,集建筑、壁畫和雕塑為一體。木木美術館從日本購回的3幅石窟壁畫中,其中一幅端莊神秘的女性頭像壁畫最為引人,經考證是龜茲王族頭像。
該壁畫由木木美術館赴日本在多方協助下輾轉購得。這件頭像壁畫背面題有德國探險隊的精確題記,與哈佛大學博物館館藏克孜爾壁畫題記擁有高度一致性。可推測其為1914年德國探險隊第四次赴克孜爾石窟科考時由馮·勒科克切取,并帶回德國。馮·勒科克曾將包括這件壁畫在內的部分文物出售給美國各大博物館及美術館,經多次可考的輾轉后,這件壁畫長時間停留于日本,并曾一度被誤認為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龜茲研究院研究員趙莉在經過長時間的對比研究后,確認此為克孜爾石窟第171窟主室前壁左側下部龜茲王族頭部像。
晚晚把壁畫從日本帶回祖國,收藏于木木美術館。并且不顧山高路遠、旅途勞頓,親自去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實地考察。克孜爾鄉地處新疆喀拉克爾和卻勒塔格山之間,海拔高,地勢北高南低,克孜勒河自北向南縱貫全鄉匯入渭干河,在鄉南部的木扎提河與渭干河交匯處,有自治區最大的克孜爾水庫。克孜爾鄉氣候環境惡劣,多自然災害:洪澇、大風、地震、沙塵暴。這讓晚晚深深地感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生存不容易。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褐色爾石窟,中國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規模挺大,但是由于風蝕、洪水、地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為的和歷史的原因,壁畫的破壞已令人觸目驚心,遺憾的是大部分被破壞,沒能完好保存。
隨著考察的進行,晚晚了解到克孜爾石窟具有非常悠久光輝燦爛的歷史,特別引人入勝,很想通過歷史探索,用現代科技去修復還原石窟藝術,用現代的語言,讓全世界人民知道這段歷史,和古代藝術文化對話。克孜爾石窟是新疆石窟遺跡中起點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也是中國最西處最早的一處大型石窟群。新疆庫車的克孜爾千佛洞的佛教壁畫是古龜茲國的文化遺存,興建于3世紀,止于8-9世紀,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各個時期面貌迥異,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我國四大石窟,比敦煌壁畫早三百年。早期風格受到犍陀羅影響,用一紅、淡黃、赭石色居多,繁盛期可見波斯影響,人物面部豐圓,體態修長,衣著華麗,并使用珍貴的青金石藍。
克孜爾石窟有4個石窟區,正式編號的石窟有236個,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毀,還有81窟存有精美壁畫。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考證,庫車縣為2000年前亞利安人建立的古龜茲國所在地。古龜茲國于公元前176年建國,公元1001年被回鶻所滅,存在了一千多年。龜茲國在漢唐之際是西域36國中的大國之一,其國土包括了庫車盆地綠洲、賽里木綠洲、拜城綠洲、阿克蘇綠洲、新和綠洲、沙雅綠洲和輪臺綠洲。 當地的居民構成比較復雜,從人種上說,既有東方的蒙古利亞人種,也有西方的歐羅巴人種;從民族上講,龜茲境內曾有羌、塞、月氏、烏孫、匈奴、突厥、回紇和漢人,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們都逐漸融合成了龜茲人。當地的語言與焉耆、高昌一帶的語言相近,俗稱焉耆龜茲語。龜茲本土的文字借重佉盧文者甚多,屬婆羅米斜體字母。此外,漢文、粟特文也是流通文字。
早在公元一世紀,約東漢明帝時,佛教就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新疆,到公元十三四世紀伊斯蘭教代替佛教止,佛教在新疆興盛了1000多年。公元四世紀,龜茲王國的佛教已很興盛,不僅修建了很多裝飾富麗、規模宏大的寺廟,還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畫師等,大興土木建造氣勢恢宏的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石窟群修鑿的年代開始于東漢,結束于唐末。歷代龜茲王對這項工作都極為重視。公元七世紀,龜茲王國的佛教達到極盛,甚至連龜茲王宮都裝飾得同寺廟一般。其間歷代龜茲國王對克孜爾千佛洞石窟群的建造,更沒有停止。節日期間,各佛寺都用珍寶錦綺把佛像裝飾起來,然后載到彩車上,在城內街道上緩緩而行。上自國王、王后、貴胄、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脫掉帽子,穿上新衣,赤著雙腳,手拿鮮花出門迎接佛像。待佛像駕臨,人人頂禮膜拜,個個焚香散花,儀式極為隆重。
據考證,中國古代有名的高僧——鴆摩羅什就出生在這里。他的母親是龜茲王白純的妹妹。他7歲出家,9歲跟隨母親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盤土多達多處學習佛經。12歲時,同母親一起返回龜茲。龜茲王聽說他回來了,親自遠迎,并專門為他造了金獅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并請他升座說法。西域各國國王一見他升座,都在他的座側聽講。公元401年,鴆摩羅什到了長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國師之禮。從此,他就在長安國立譯場逍遙園,從事佛經的翻譯,與直諦、玄奘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譯出佛經74部,384卷,對中國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克孜爾千佛洞,這個中國的石窟群。這些層層迭迭井然有序的洞窟,包括供養佛像作禮拜用的“支提窟”,僧尼靜修或講學用的精舍“毗呵羅窟”,僧尼起居用的寮房,埋葬骨灰用的羅漢窟等等,這樣完整的建筑體系,是世界上其它佛教中心所罕見的。
截止2001年5月,克孜爾石窟已編號的有236個,按自然區域分為谷東區、谷西區、谷內區、后山區,綿延約3公里,根據相關藝術測定則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初創期先是其初創期,大約為公元3世紀末到4世紀中葉,存在壁畫的有效洞窟118、92、77、47、48、117窟,多為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47窟是最大的),指中心禮拜窟特別高大的石窟,這類石窟的前室都鑿出露天大佛像,為仿巴米揚大佛像窟的式樣開鑿而成,此窟分為前后室,左右兩壁各鑿出的五排方孔,應為木窟檐的痕跡,從正前壁殘存的大圓孔石臺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況來看,這里曾有一個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這在龜茲地區可算是最大最高的佛像了,后室,大約原臺上塑有的涅槃佛,只是可惜被毀壞了。用簡單的粗線條勾勒出輪廓,再在殘廊內大筆涂抹,此壁畫風格可用“用筆粗獷,色彩明快,人物簡單古樸而又不失神彩”來形容,單從畫風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較早的,此窟作用一般是用來觀佛禮佛的。還有禪定及天宮伎樂圖等,以佛傳故事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為主,犍陀螺藝術風格較為明顯。發展期然后是發展期,大約公元4世紀中葉到5世紀末,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窟,此時就出現了以中心柱窟為中心的洞窟組合,包括僧房、講經堂、禮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態,此時畫風為暈染法,菱形格構圖,以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內容為主,38窟內的菱格畫就是畫的摩詞薩王子舍身飼虎的一個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是講解迦加牟尼生前許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據 “輪回轉生”理論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個場面的體現,而不是取卷軸連環畫的構圖形成,且繪畫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
繁盛期再往后到了公元6-7世紀,為其繁盛期,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貼。在此方形窟中因緣畫較為突出,建筑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因緣故事就是記釋迦加牟尼成佛后,云游四方,傳播佛法,常以因緣故事喻人,就產生了因緣故事,傳播因果輪回之說。第8窟的菱格因緣圖,上畫的是猴子奉蜜于佛,佛云有蟲,猴去蟲又奉之,又曰太濃,猴就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眾弟子飲了,猴很開心,一高興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過佛,來生生于富貴人家做了富人,此類因緣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種上千幅,但內容較難識辨,其種類數量卻屬國內罕見。
衰落期最后克孜爾千佛洞衰落于8-9世紀,存在壁畫有129、197、135、227、180、229窟,它的衰落可從一些石窟中游人任意在壁上刻劃題記等可以看出來,如果僧徒在此修行拜佛,游人是不敢在此胡作非為的,只有廢棄了游人才會如此;以及47、107、117窟開在較早但原畫被覆蓋重畫。
克孜爾石窟的衰落與戰爭有關,據克孜爾石窟佛塔下一個斷為兩截的唐開元三年(715年)紀功碑可知,公元8世紀初,此地曾為大破吐魯番的一個戰場。在克孜爾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戰圖可以看出,此圖下部還刻有“來俊俊”三字可能為人名,大約為當時士兵對戰事的描述。洞窟種類克孜爾石窟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為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筑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后室。據介紹,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券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后室,觀看佛的"涅槃"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說法圖。克孜爾石窟壁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構圖。在其中一個石窟,記者看到,每個菱形格里繪一個“本生故事”。莫高窟是以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本生故事”的情節,克孜爾石窟則是一圖一故事,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 克孜爾石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令人駐足良久,令人浮想聯翩。但是,石窟處處滿目瘡痍,卻實在令人心痛,令人慘不忍睹:放置釋迦佛的拱型佛龕里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因為它是金箔制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畫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鑿的痕跡--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畫。目前,克孜爾石窟的200多個石窟中,保存著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但是,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特別是德國的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還陳列著大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這當然被那些探險隊從新疆劫掠而走的。外來影響克孜爾石窟壁畫,既有漢文化的影響,也有對外來文化藝術有選擇地巧妙接受,更是古龜茲畫師非凡的智慧。他們用粗獷有力的線條,一筆勾畫出雄健壯實的骨骼,用赭的色彩,烘染出豐富圓潤的肌膚,輕輕一筆畫出布置均勻的衣褶,又借助一條飄曳的長帶,表現出凌空飛舞自由翱翔的意境,使人一看到那些“飛天”,便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之感。克孜爾千佛洞的“飛天”,同背上生著雙翅的古代歐洲的“飛神——安琪兒”相比,在藝術上顯得更成熟,更為浪漫。早在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健陀羅藝術和古希臘佛教藝術就傳入了新疆。伴隨著希臘化藝術的影響,裸體和半裸體的風俗在整個西域發展起來。這種裸體風俗是和性愛結合在一起的,龜茲壁畫中的新婚性愛圖等,不僅表現在夫妻生活上,還表明裸體還是當時女子的一種時髦裝束。此外,壁畫還表明古時候西域盛行過看少女跳裸體舞的風俗。
洞窟開放2008年以前,克孜爾石窟4個石窟區只開放了谷西區7個洞窟,其他石窟區因保護壁畫的需要暫未開放。2008年5月起,為更好地保護已開放石窟內的壁畫,緩解游客增多帶給石窟的壓力,石窟管理部門采取交叉開放的方式,新增開放了三個洞窟。這三個洞窟分別為:043號中心柱窟,建于公元9世紀,是一個未完工的洞窟,反映了克孜爾石窟由昌盛走向衰敗的過程;047號和048號大像窟,建于公元4世紀,石窟內部寬敞且佛像高大,壁畫色彩鮮艷,人物靈活逼真,是克孜爾石窟處于昌盛時期的見證。石窟藝術這里的壁畫不僅包括飛天、伎樂天、佛塔、菩薩、羅漢、天龍八部、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圖畫,而且還有大量的民間習俗畫:古時的生產和生活場面、西域山水、供養人、飛禽走獸等等。
“故事畫之冠”的17號洞的四壁、窟頂、甬道、龕楣,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壁畫。其中有一幅是一峰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歡呼。原來在腳夫前面還有一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指明了駱駝商隊前進方向!這就是所謂“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開它的宗教色彩,不難看出在當年的絲綢之路上,駱駝商隊與佛教僧徒的密切關系。商賈、腳夫需要僧尼為他們祈求平安,僧尼則不僅需要商隊的貨物與施舍,還往往與龐大的駱駝商隊結伴而行,或者西去印度求法,或者東去長安、洛陽傳經。克孜爾石窟壁畫,“最絕”的當屬佛教本生故事畫。敦煌千佛洞,描繪釋迦牟尼佛前幾世苦難苦行,積善積德的故事(即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畫),大多采取連環畫的形式,用許多場面展開故事情節。這里的壁畫卻別具一格。卓越的畫師把復雜的故事巧妙描繪在一個菱形畫面中。如獼猴王本生故事,是敘述釋迦牟尼前世為獼猴王時愛護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有著曲折過程的故事。描寫這個故事的佛經,16開雜志大小有200多頁,這里卻把這個長長的故事概括在一個畫面里。畫面上,只見奔逃的猴群面臨深澗,追捕的獵人引箭待發,獼猴王前后腳攀住深澗兩岸的樹干,以身為橋,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奔馳,衰竭的體力很快將支持不住,卻轉面焦急地顧盼稚弱的猴子。這幅畫把獼猴王舍生忘死,關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繪得活靈活現。反映佛教經典的本生故事畫,是克孜爾千佛洞的精華,在世界上堪稱一絕。它不僅藝術水平高,別具一幟,而且數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龍門、云岡3處石窟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倍,在全世界實屬罕見。這里的壁畫不是畫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畫。既采用了有覆蓋的礦物顏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顏料。著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暈散。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濕畫法”,也稱凹凸畫法,史學界認為,它是古龜茲國人的一種創造,是絢麗的石窟壁畫園地里最鮮艷的一枝花朵。克孜爾石窟不僅有大量宣揚佛教教義的畫面,也有畜牧、狩獵、農耕、乘騎、古建筑的真實寫照。175號洞中心柱右面的通道里,有兩幅著名壁畫。只見兩頭膘肥體壯的老黃牛,低頭甩尾,合抬一根木杠奮力向前拉犁。犁后的農夫一手舉鞭,一手扶犁,正聚精會神地犁地。與這幅“二牛抬杠”圖毗鄰的還有一幅“耕作圖”。頭頂小帽、身穿短褲的農夫,手持一把“砍土曼”作向下用力刨土的姿勢。這種二牛抬杠耕地圖和解放初新疆農村犁地的情景一模一樣。
越是深入了解越是熱愛,晚晚發現整個克孜爾石窟壁畫就是一部西域古文化歷史遺跡和見證,跨越將近6個世紀,反應了當時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繁榮昌盛,也是一部佛教文化歷史和見證。2018年9月2日,木木美術館策劃“僧侶與藝術家”&“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開幕,該館作為大陸唯一收藏有從國外回流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的藝術機構,以一種跨歷史的視角展示珍貴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和多件絲綢之路藝術瑰寶。本次展覽得到了北京新京報、中文國際等海內外媒體報道,影響巨大,把中國遠古的石窟壁畫文化和壁畫的歷史很好地展示給了全世界。
由于親身經歷新疆之旅,木木美術館也一直有一個心愿,那就是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在鄉村美術教育上進行探索。
2015年9月30日,木木美術館聯合教育非營利項目美麗中國,在鄉村美術教育上,探索舉辦主題為“藝術是宇宙的語言”慈善晚會。 出席晚宴的嘉賓包括Italia Independent Group的創立者與前主席Lapo Elkann,佳士得中國執行董事蔡金青,美麗中國創始人及CEO潘勛卓,以及近300位著名藝術家、策展人、畫廊經營者、收藏家和來自藝術、娛樂、政治等領域的重要人物。
“2015M WOODS慈善晚宴與拍賣會”于10月28日在北京諾金酒店首成功舉辦。此次活動M WOODS聯合教育非營利項目美麗中國在鄉村美術教育上的探索進行募資。晚會由宇舶和首旅集團以及凡悅108贊助。
此次活動匯集了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其中有著名設計師陳幼堅,著名攝影師陳漫,知名藝術家曾梵志,七星集團總裁王彥林,著名慈善家和收藏家李曉華,特斯拉中國區發言人Grace Tao,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著名收藏家林依輪,豪雅表大中華區總經理Leo Poon,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鄧喜紅,Hublot中國區總監Loic Biver,瑞亞禮儀創始人何佩嶸等;同時晚宴也匯聚了許多杰出的青年藝術家、企業家與收藏家,包括湯城集團繼承人湯子嘉,Art021創始人及青年收藏家周大為,南京四方美術館館長及青年收藏家陸尋,雅昌集團董事之子萬林,雅詩蘭黛繼承人Josh Lauder,賭王何鴻燊之子Mario Ho等。此外,“2015M WOODS慈善晚宴與拍賣會”也得到了來自西班牙、荷蘭、英國、哥倫比亞大使館,蒙古國前總統之子Battushig Batbold等國際友人的支持。
15件慈善拍品包括:著名鋼琴家郎朗私人捐贈的施坦威經典三角鋼琴LLG-155D;由瑞士頂級制表品牌宇舶表提供的Big Bang系列腕表一枚;著名攝影師陳漫的作品《愛與水》;由國際知名建筑設計事務所RAD大師陳喜漢聯手世界室內設計教父級大師雅布及中國豪宅界設計大師李瑋民共同打造的,位于國貿核心位置的稀缺住宅作品——梵悅108悅府,2017年9月-2018年8月的使用權;以及數位海內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由北京公社捐贈的著名青年藝術家陳天灼的作品《Tapestry I》,由PostMasters捐贈的Austin Lee的作品《Cal》等。此次拍賣籌得的全部善款將用于資助M WOODS和美麗中國的發展。
源于藝術,傳承文化,熱愛鄉村,木木美術館用藝術賦能新疆古文化中心,用現代科技為文化新疆古文化復興賦能;用慈善公益助力鄉村振興,為美麗中國做貢獻!期待木木美術館藝術文化之路越走越寬敞,期待中國文化藝術伴隨木木美術家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期待更多人一起助力,讓新疆西域古文化中心,再現古代輝煌!共同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復興,通過文化復興助力鄉村振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