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層釋放深化綠色金融布局“強音” 引導長期資金入場
2021/7/27 11:50:16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今年下半年,金融管理部門在綠色金融方面還有哪些政策措施與機制建設?如何看待傳統高碳行業風險敞口,相關信貸政策是否會變?7月24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1北京峰會上,今年下半年,金融管理部門在綠色金融方面還有哪些政策措施與機制建設?如何看待傳統高碳行業風險敞口,相關信貸政策是否會變?
7月24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1北京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透露了關于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最新政策信息。與會的金融機構高管們也透露了布局綠色金融和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的最新動態。
引導長期資金進入ESG投資市場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范一飛表示,碳市場本質是金融市場,負責進行資金期限轉換和風險管理。與普通大宗商品市場相比,碳市場不僅具有滿足當前交易市場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功能是基于碳價格信號實現投資跨周期研討、風險跨周期管理,屬于典型的金融功能。
“只有發揮好碳價格信號在管理風險、引導投資、穩定預期等方面的關鍵作用,才能有序引導全社會的低碳轉型。”范一飛說。
范一飛透露,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道路上持續探索,既重視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也要注意培育自下而上的市場主體、自覺意識,推動形成ESG投資理念與綠色金融標準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助力綠色低碳高水平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政策措施與機制建設多措并舉,培育ESG投資人。二是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推動與國際標準對接。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強化市場約束機制。四是加強市場生態建設,發揮好中間機構的橋梁作用。
其中,在激勵政策方面,繼續探索包括補貼、貼息、減免稅等財稅政策,以及提升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吸引力等監管政策;強化和完善綠色金融評價機制,提升市場機構配置綠色資產的積極性;積極促進市場建設,推動ESG投資與固定收益產品相結合;豐富ESG投資運用領域,引導養老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長期資金進入ESG投資市場,并納入考評體系,豐富綠色債券市場資金來源。
不可簡單地對傳統高碳行業冒進式抽貸斷貸
在新發展階段,綠色金融發展使命重大、責任重大。梁濤表示,銀保監會將探索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新途徑和新機制,構建與ESG投資相互促進的綠色金融新特色、新優勢,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他具體談到了五個方面內容:一是把握正確方向,加強統籌協調;二是完善政策體系,優化金融服務;三是踐行責任投資理念,防范金融風險;四是強化激勵約束,提升專業能力;五是推進國際合作,促進互利共贏。
梁濤表示,要準確理解國家碳減排和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內涵,把握好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節奏和力度,要以宏觀的視野分析經濟低碳轉型發展的金融需求,合理測算高碳行業資產的風險敞口,穩妥有序調整自身資產結構。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機構應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各行業發展的階段性和轉型難度等因素,緊密跟隨有關部門制定的碳減排政策,不可簡單地對傳統高碳行業踩踏式、冒進式地抽貸和斷貸以及到期不續作。”梁濤明確,金融機構要在確保自身業務可持續性、積極支持相關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上,對傳統業務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避免“談碳色變”。同時,要加強與其他行業的協調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強大合力。
關于完善政策體系,他提出,健全綠色金融監管的政策框架,完善統計監測和考核評價體系,制定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標準,為綠色金融支持經濟復蘇提供指導,將綠色轉型進展納入對銀行保險機構的日常監管評價中,營造綠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環境。
金融機構積極布局綠色金融
多家金融機構高管在會上透露了進一步布局綠色金融的相關思路。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從商業銀行的公司金融和個人金融兩個領域分別進行了闡述。他表示,下一階段,公司金融應充分發揮主力軍擔當,在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主戰場發揮關鍵作用,進一步豐富產品供給。
在個人金融方面,劉金認為,目前以綠色消費貸、綠色信用卡、綠色存款為代表的綠色零售產品陸續推出,但是供給依然不足。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應該加大對個人需求端綠色環保行為的金融支持,采集公民在綠色生活、綠色出行、綠色循環等多維度、多場景的減排行為,科學量化形成碳減排數字賬本;依據客戶綠色評分去進行授信和優惠;創新個人綠色信貸和綠色金融,與消費金融、科技金融、鄉村金融、生態農業等領域深度融合。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首席投資官、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總裁王軍輝表示,保險資金應把“雙碳戰略”作為最核心的投資策略之一。他表示,隨著監管政策對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不斷拓寬,在“雙碳戰略”下,保險資金作為長期價值投資的典型資金,能夠發揮全品種投資優勢,為經濟中長期發展和增長模式的轉型注入更多活力。未來,在監管允許的條件下,保險資金也可以在綠色衍生品投資和碳交易排放上有更多的投資機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