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家樂:“超級工廠”引領產業革命
2021/6/1 15:30:04 來源:大眾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傳統工廠向自動化工廠乃至智能工廠的轉型升級是近十年來中國制造業轟轟烈烈的自我革命。這股浪潮正隨著疫情的影響更為洶涌,成為眾多頭部品牌和規模企業的戰略選擇。智能化信息系統、智能機器人沖壓線、數字化柔性生產線……在萬家樂廠區,你可以看到各種智能制造的探索成果,“智慧工業”已經滲透在生產線的各個環節,為萬家樂帶來資源利用率和效率的提升。
作者 | 段傳敏(戰略營銷觀察家)
每隔一段時間,關于中國人口問題都會拎出來討論。面臨人口的低速增長和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一些專家憂心忡忡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呼吁全面放開生育、甚至出臺政策鼓勵生育。
最近在一次論壇上,我問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一位教授:人口即使停止增長或陷入負增長也沒有那么可怕吧,即使中國人口回落到10億以內,又有什么關系?他對此表示同意,說之前有一項專門的研究報告論證過。我查了查,中國社會學泰斗孫本文先生曾在1957年發表《8億人口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提出適度人口理論;當代最著名的人口學家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李小平認為,中國的長遠的人口目標應該確定為:100年后應力求降到8億并力爭更低的水平,無論如何不應高于10億。
(摘自聯合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顯示,預計中國人口到本世紀末將回落到10.04億,這是聯合國的中預測值,其低預測值是6.13億,高預測值則為15.55億。)
我不是人口學專家。但從“人口紅利”所提的“勞動年齡人口”這一關鍵指標進行分析,我的觀點是,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建立的“超級工廠”引發的智能生產革命(包括機器人的大量采用)可以有效地彌補勞動人口不斷減少的問題。
在封建社會,農業和手工業嚴重依賴人口釋放產能;改革開放初期的加工制造業也依賴廉價且眾多的青壯勞力,但隨著中國制造近年來開啟“升級模式”,紛紛推進智能制造、建設“超級工廠”,生產端對勞動人口數量的依賴正變得越來越輕。
最近,一則“萬家樂智能工廠投產”的消息引發很多媒體的紛紛報道。為什么?這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的重大動作具有強烈的指標性意義:一是行業和品牌位置,作為擁有36年歷史的著名國民品牌曾以“萬家樂樂萬家”家喻戶曉;二是地理位置,它位于廣東制造業的重鎮——佛山順德。
我們以它為例做一個分析。
有媒體專門將新落成的“萬家樂熱水廚電科技產業園”稱為“未來工廠”,稱其擁有“國際領先的MES生產制造系統、柔性生產線、全自動立體倉庫、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領先科技基礎設施”,在高度信息化集成的智能生產系統中,可以“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存儲物流立體化”。
詞匯比較專業和晦澀,翻譯一下的意思是:這座超級工廠的信息化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實現了“全園區數據覆蓋”。當然,數據并非目的,智能也不是目的,而是提升效率的系統手段和基礎設施。在智能工廠運轉的過程中,萬家樂可以通過ERP、MES等應用系統,實時采集產量、質量、能耗、加工精度和設備狀態等數據,與終端設計、工藝、制造、倉儲、物流、質量、人員等業務數據匹配,與訂單、工序、人員進行關聯,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
智能化信息系統、智能機器人沖壓線、數字化柔性生產線……在萬家樂廠區,你可以看到各種智能制造的探索成果,“智慧工業”已經滲透在生產線的各個環節,為萬家樂帶來資源利用率和效率的提升。首先,它對于人工的節約是顯著性的。1988年率先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投產時,400名員工、4萬平方米廠房的萬家樂年產值只有3307萬元;到1994年,2500名員工、12萬平米時產值10億元。人均產值分別為8萬元和40萬元。新落成的科技園廠房面積和舊廠的120畝(8萬平方米)一樣,但產能燃氣熱水器產能將達300萬臺,燃氣灶具產能將達100萬臺,預計產值近60億,以其現有的五六千人規模計算,人均產值達到了600萬,相當于1994年的15倍!
生產力大大提升,而員工人數并沒有數倍增加。一方面可以提低工人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能。也就是說,此時過去依賴的人口紅利正轉變為工程師紅利、智能制造紅利。綜合紅利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提高。
再以萬家樂引以為豪的立體倉庫(自動立體倉儲系統)來看,這座據說是燃氣具行業第一個全自動立體倉庫占地16000㎡,庫容量達到30萬臺。倉儲面積比舊廠減少60%,容量卻增加120%;同時它既實現了無人化,又使出貨效率相比普通倉庫提升300%。
此外,這種投資10億、歷時三年建設的超級工廠還有更多綜合效益:1.節約資源,避免浪費;2.提升品質并有利于產品創新;3.打通生產端到營銷端(未來會到用戶端),利于營銷模式的創新(比如以柔性制造應對定制消費);4.建成工業互聯網后的更大效益——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并最終將人機連接,結合軟件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
假以時日,萬家樂一定會建設無人化、24小時可以運轉的“黑燈工廠”。
從傳統工廠向自動化工廠乃至智能工廠的轉型升級是近十年來中國制造業轟轟烈烈的自我革命。這股浪潮正隨著疫情的影響更為洶涌,成為眾多頭部品牌和規模企業的戰略選擇。我曾經參觀過不少企業的“超級工廠”:惠達衛浴的5G+智能工廠、湯臣倍健的“透明工廠”、尚品宅配的工業4.0工廠,深感國內優秀制造業正披荊斬棘,努力向上攀登的雄心與決心。我相信,假以時日,越來越多的“超級工廠”將出現在更多產業和更多企業,這種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帶來的產業革命將大大提升效率和效能,大量機器人的使用將從根本上去除對勞動人口數量的依賴。
甚至,再過二三十年,機器人將大量出現在各個產業乃至我們的生活中,屆時,誰還會擔心人口數量問題?
教練式顧問——業績倍增之道
段傳敏,戰略營銷專家,橫跨企業、專業、媒體三界研究人士,被譽為“實戰中的研究派,研究中的實戰派”,長期擔任多家企業的戰略營銷與發展顧問。
倡導“教練式顧問——業績倍增之道”,通過“定方向,搭班子,找路子,配資源,抓落地”等五步,圍繞“定向、執行、整合”三大模塊,以成果為導向,協助企業實現業績高速增長目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