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冠縣:黃河故道沙荒地種出富民興產“百果園”
2021/7/30 15:22:14 來源:新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華社濟南7月30日電 題:山東冠縣:黃河故道沙荒地種出富民興產“百果園”新華社記者王志在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田馬園村東頭,一座留作紀念的十米高沙丘孤零零地立在成片的新華社濟南7月30日電 題:山東冠縣:黃河故道沙荒地種出富民興產“百果園”
新華社記者王志
在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田馬園村東頭,一座留作紀念的十米高沙丘孤零零地立在成片的櫻桃園中,昔日寸草不生的沙丘與如今林茂果豐的果園形成天壤之別。
“現在全村大櫻桃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出產的大櫻桃一半以上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年人均純收入2.6萬元。去年,村集體收入60多萬元,今年預計能到80萬元。”田馬園村黨支部書記田英沖說。
田馬園村有320戶、1300口人,過去村里基本都是沙荒地,曾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通過村黨組織引領群眾栽植林果,如今這個村不僅甩掉了“窮帽子”,還一躍成為山東省級美麗鄉村、全國綠色小康村,村民家家住上了二層小樓。
“大風刮起不見家,莊稼一年種幾茬,十年九年被沙壓”,曾是冠縣沙區群眾生產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長期以來,沙化土地治理難題影響著黃河故道區域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位于黃河中下游的冠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因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這里土地沙化嚴重,故道區曾沙丘遍野,風沙化土地面積達21.5萬畝,風、沙、旱、澇、堿“五害”并存,經濟基礎薄弱。
為有效治理黃河故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冠縣人民群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植樹造林。截至目前,全縣造林面積達45萬畝,其中優質經濟林面積35萬畝,防護用材林面積10萬畝,農田林網化面積110萬畝。
“防風治沙生態效益好了,但由于缺少經濟效益,群眾沒有持續治沙的動力,讓村民們富起來是關鍵!惫诳h縣委書記張學宏說。近年來,冠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大力引導沙區群眾種植大櫻桃、鴨梨、蘋果、油桃等林果,提高沙區群眾收入。
冠縣對新栽植成方連片大櫻桃和矮砧蘋果進行獎補,并與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所院校建立長期科研協作關系,全面推行果品標準化生產,共引進40多個優良果品品種,做到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四季鮮果不斷檔。全縣扶持發展起1.2萬多個冬暖式、春秋式果樹大棚,其中大棚櫻桃畝均效益5萬多元。
目前,冠縣果園面積達到35萬畝,年產果品47萬噸,年出口果品2.2萬余噸,年創產值8億元,占全縣農業收入的25%,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林果業已成為當地綠色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昔日沙荒橫行肆虐,今日瓜果飄香萬里。”冠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韓宗寶說,冠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幾十年如一日斗風沙,使昔日的荒沙地、低產田發展成為林帶環繞的高產農田和碩果累累的經果林,還帶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業等“沙產業”的崛起。
在店子鎮靈芝文化產業園,山東芝緣堂靈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學堂最近正忙著購置新的生產線。“我們已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主要生產靈芝孢子油和化妝品,下一步將開發生產靈芝醋、靈芝餅干等多種新產品!倍瓕W堂說。
目前,店子鎮已發展起1萬多個靈芝大棚,種植面積近萬畝,年產值約5億元,靈芝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五成以上,產品銷往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冠縣34家企業(合作社)的52個果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三品一標”認證。
沙窩窩里種出富民興產“百果園”,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清水鎮劉屯村曾是山東省重點貧困村,現已發展起4000畝的蘋果和梨園,畝均收入2萬多元。村支部書記劉靈德說,去年村集體收入96萬元,全村戶戶完成了旱廁改造,配備了天然氣清潔取暖設備,家家通上了寬帶,成為人人羨慕的小康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閱覽閣藏品鑒賞·清代黃花梨嵌寶箱
- 下一篇:秋糧播種基本完成 全年糧食豐收有基礎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