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營商發力eSIM功能 “一號N終端”會是未來趨勢?
2021/7/20 16:09:38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相信很多人在運動時,不喜歡攜帶笨重的手機,但是又怕錯過重要的電話和信息。同理,如果在工業企業的5G智能設備中,每臺都設置有SIM卡槽,并不現實也不方便。這時,就需要相關設備相信很多人在運動時,不喜歡攜帶笨重的手機,但是又怕錯過重要的電話和信息。同理,如果在工業企業的5G智能設備中,每臺都設置有SIM卡槽,并不現實也不方便。這時,就需要相關設備開通eSIM功能,讓物聯設備通過5G網絡接收相關指令。
在eSIM業務方面,三大運營商近年都在努力拓展,在未來的萬物互聯時代,“一號N終端”會成為趨勢嗎?
三大運營商發力eSIM功能
據《北京商報》報道,中國移動近日正式推出支持eSIM功能的“一號雙終端”業務。
其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對推進eSIM業務的態度更為積極,覆蓋范圍已經遍及全國。中國電信方面,相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已經可以辦理eSIM卡業務了,只是還沒有公布實際使用人數。中國聯通方面,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究eSIM卡的相關內容,后來更是與蘋果、華為展開了合作,共同探討eSIM卡方面的業務。而中國移動方面,由于近幾年把重心放在5G網絡建設工作上,所以推廣eSIM卡的進度比較緩慢,在分地區開展,因此才有了上文的北京地區“一號雙終端”業務。
對于這個比較高端的業務,三大運營商的定價卻又相當親民。據了解,全國大部分eSIM業務的標準資費都只有10元/月左右,很有性價比。
專家表示,eSIM業務將會覆蓋物聯網及消費電子領域,取代實體SIM卡會是大勢所趨。
eSIM功能是怎么回事
關于eSIM功能,其本質還是一張SIM卡,只是“化身”為一顆SON-8的封裝IC,直接嵌入到物聯設備的電路板上,并且可以通過“空中寫卡”進行遠程配置,以此滿足運營商配置文件的下載、安裝、激活、去激活及刪除。
eSIM功能早期起源于歐美的CDMA制式手機(國內當時的CDMA手機是唯一插卡的)以及早期的iPhone手機,當年有個通俗的提法,叫“燒號”,也就是國外的運營商是把手機號“燒”進終端上的。2011年,蘋果公司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2014年,蘋果發布了Apple SIM,嵌入美英發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電腦中,允許用戶設備動態選擇運營商網絡;2015年7月,蘋果公司和三星計劃聯手推出eSIM卡;2016年6月,GSM協會發布智能手機eSIM規范,這一規范獲得全球超過30家運營商、芯片商及多個智能手機廠家的支持,從此eSIM功能正式得到全球的認可。
eSIM業務或大勢所趨
物聯網項目終端數量不斷增加,但從企業角度看,為數百萬個物聯網設備更換SIM卡顯然不切實際,這給維護和管理帶來了麻煩。這時,開通eSIM功能就成了“順水推舟”的流程。
由于eSIM業務當前還只是小部分群體的需求,因此目前eSIM在我國的普及率仍然不夠高,不過,這也許只是非常短暫的情況。因為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開通eSIM功能后,跑步健身時只要戴上了智能手表,就可以輕松甩掉手機,照常打電話、發微信。尤其是eSIM落地車聯網后,將大幅提高安全系數。
雖然eSIM市場還處在發展階段,但對于運營商來說,一方面,可以節約實體卡的制卡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是,eSIM業務和5G物聯時代密切有關。專業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設備連接數將達到300億個,這些設備不可能每個都設置外插卡槽。因此,必須依賴eSIM相關網絡技術實現聯網,對于網絡運營商來說這是一塊超大的蛋糕,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因此,隨著5G物聯設備的多元化普及,eSIM功能必將大量應用,“一號雙終端”還只是過渡,“一號N終端”或是主流趨勢。(陳洲)
轉自:通信信息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