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助力養殖業 改變“瘋牛”狀態
2021/6/12 10:49:15 來源:證券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桂小筍可供查詢的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四輪豬周期,以每4年為一個輪回,基本上遵循著漲2年、跌2年的規律,而自2018年以來,在疾病、疫情等多重因素的綜合桂小筍
可供查詢的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四輪豬周期,以每4年為一個輪回,基本上遵循著漲2年、跌2年的規律,而自2018年以來,在疾病、疫情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誘因之下,“超級豬周期”橫亙于前。價高傷民,傷賤傷農,對于民生最重要的兩端而言,豬周期的出現,難言有贏家。
“供需矛盾”是所有豬周期難題指向的共同答案,然而,周而復始的豬周期輪回中,矛盾的解決為何總是治標不治本?
問題出在供需矛盾,而答案卻在養殖業之外。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每一個行業都不再是“科技孤島”,養殖業亦不例外,而利用多種技術聯合發展現代養殖業,才是解決豬周期現象的根本之道。
從表象上來看,國內的生豬供給,短期由生豬存欄等數據決定,中期要看仔豬的存欄量,而長期則要看能繁母豬的存欄量。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則養殖戶意愿增加,存欄量大增之下,生豬供應增加從而導致肉價下跌;肉價下跌則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和生豬存欄量,供應減少又推漲肉價。再疊加疾病防疫等突發的“黑天鵝”,最終呈現出我國豬周期定期襲來的行業狀態。如果類比,好比資本市場的“瘋牛”。
我國當前的生豬養殖業以中小養殖戶為主,對市場的反應能力不強,大多數情況下屬于被動調整經營策略。而養殖又有周期,等調整完畢,市場機會已流失,而他們又占據了行業的多數,每一個小養殖戶的調整又成為“蝴蝶的翅膀”,最終匯集成巨大的效應,將市場推向新的周期。
解決這些難題,需要雙舉措:一方面是提升龍頭養殖企業的集中度;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數據監測指導生產,科學預警。畢竟,相較龍頭養殖企業可以利用期貨等方式調節生產不同,中小養殖者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讓養殖行業形成穩定的發展態勢,讓養殖者有恒定的利潤而不是暴利暴虧,而解決之道的答案仍然落在了“科技發展”上。
筆者長期和農業領域科研人員的交流中得知,決定長期供給的能繁母豬上,國內的生產過程中,在育種、防疫等技術層面仍有大幅提升空間。
總之,利用信息數據、育種、生物防疫等科學技術的綜合“加持”,農業生產才能進入“慢牛”狀態,達到產業鏈的多方共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國內成品油零售限價 迎年內第八次上調
- 下一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 豬周期到底該怎么辦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