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普惠金融“活水”滋潤鄉村產業一方沃土
2021/5/30 9:36:17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產業振興是關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必不可少! 〗眨嗣胥y行、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銀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產業振興是關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必不可少。
近日,人民銀行、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銀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加強信息共享、健全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推動發展信用貸款、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強化政策激勵等方面,對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提出了具體要求。
“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有利于拓寬主體的直接融資渠道;強化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激勵,有利于提升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的意愿和能力!睙o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
化解融資難題
《意見》指出,當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保障農民穩定增收、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截至2020年6月,全國縣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約9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21.8萬家,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填報數量超過100萬家。
但在實踐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一些尷尬。
具體而言,吳琦向記者分析指出:“一是融資難,主體信用資質較差,適合主體的服務模式和產品體系不健全,主體資金規模小、合格抵押品缺乏,不適用傳統抵押融資的方式進行融資,而且很多主體在偏遠農村、山區等,當地金融機構網點較少,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有待優化,信貸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不足,導致融資覆蓋面和滲透率不足。二是融資貴,相對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來說,特別是大型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較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錢津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這些主體無法進行直接融資,因為融資規模太小,沒有中介機構愿意為其服務。所以,只能通過間接融資即銀行貸款,但農村金融機構的實力不夠,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要在金融方面大力支持新型主體和新型農民!
吳琦指出,《意見》的推出,有利于提升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的意愿和能力,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注意到,《意見》強調,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共享,健全名單發布制度,加強銀企融資對接。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為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免擔保的信用貸款支持,針對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研究制定差異化的信用貸款政策。
對于提出此措施的目的,錢津指出,主要是實現差異化服務,解決所有新型主體融資難問題。
吳琦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規模小、合格抵押品缺乏,不適用傳統抵押融資的方式進行融資,而以主體的信譽和償還能力為依據發放的信用貸款,不需要抵押擔保,而且信用貸款如采取一次核定、分次發放、周轉使用的辦法,不同于一般貸款逐筆審批、借新還舊的做法,是符合主體融資需求的貸款方式。
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同時,《意見》強調,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支持農機具和大棚設施等依法合規抵押質押融資。積極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貸”、無還本續貸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債券和股權進行融資。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吳琦認為,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質押物范圍,主體可以更容易地獲取貸款。
除此以外,《意見》還明確,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依照程序建設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將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情況納入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強化評估結果運用。
錢津指出,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缺少農業現代化是根本不行的,而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缺少資本市場也不現實。加大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根本點就是將新型主體帶入現代市場經濟之中。現代市場經濟的標志是資本市場發達,資本市場與農業的結合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
不得不說,隨著生產規;、機械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更旺盛,金融需求層次也更豐富。那么,未來該如何進一步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
“首先,提高認識。深刻認識農業現代化的意義與融資需要。其次,切實做好資金準備,保證滿足新型主體需要!卞X津向記者說道。
吳琦也向記者指出,一是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提高主體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引進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機構、保險機構、股權投資企業,積極發展村鎮銀行、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AI等信息技術手段,改善農村地區的支付服務環境;鼓勵現有金融機構創新體制,向農村地區延伸服務、拓展功能,引導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有序參與。
“二是優化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做好對小微型經營主體的基礎信息收集、加工和評價工作。建立金融知識普及工作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教育培訓,提高金融知識普及率和滲透率。支持金融機構通過法律途徑清收不良貸款,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吳琦補充道。(記者 邵志媛)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