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因素共振 一季度大宗交易成交額同比增六成
2021/5/17 10:12:0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去年,我們最牛的大宗交易銷售個人創收超過1億元,而僅在今年前兩個月,其創收就已達到去年的三分之一。”一家頭部券商的業務人員向記者道出了近階段大宗交易市場的火熱。 數據顯“去年,我們最牛的大宗交易銷售個人創收超過1億元,而僅在今年前兩個月,其創收就已達到去年的三分之一。”一家頭部券商的業務人員向記者道出了近階段大宗交易市場的火熱。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股市大宗交易成交額約187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51億元增長60%以上。與之對比,A股市場一季度整體成交額的同比增幅在一成左右。
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大宗交易活躍度提升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振,包括股東的“打新移倉”需求、限售解禁增多、市場轉暖激活買方意愿等。總體而言,大宗交易的活躍有利于資本市場良性循環,相關中介業務生態也趨向透明和規范。
“移倉打新”及市場轉暖 激活大宗交易
統計數據顯示,本輪市場大宗交易“放量”始于去年三季度,當季大宗交易總額同比、環比分別激增約120%、70%,單季交易規模整體保持至今年一季度。
“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市場大量出現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移倉打新’的案例。因為‘移倉打新’可同時解決市值盤活和稅收籌劃等問題,估計這類大宗交易的總規模增幅較大。”一家老牌券商的股票銷售交易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此外,大宗交易額增長也有IPO限售股解禁后的減持需求推動。”該負責人補充道。
上述分析與市場情況基本吻合。去年8月,隨著創業板首批注冊制新股上市,注冊制新股在新股發行中已占到大部分。而注冊制新股網下申購只對符合規定的機構投資者開放,多數上市公司原始股東無法直接利用其持股市值優勢,需借助“移倉打新”手段。
同時,從去年三季度開始,A股限售解禁市值規模也同比、環比大增。目前,市場的限售解禁市值已連續三個季度超過1萬億元。
再看政策層面,去年的若干調整也為大宗交易的活躍釋放了空間。國泰君安銷售交易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一是證監會《上市公司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減持股份的特別規定》從去年3月31日起正式施行,通過大宗交易接盤創投股東解禁股后可不再受(6個月)鎖定期限制;二是“再融資新規”去年2月落地后,非公開發行項目股份解禁后不適用“減持新規”的相關限制。“這些政策調整使大宗交易市場買賣雙方的交易意向均被進一步激活。”
此外,市場整體環境轉暖,成交量放大也推動大宗交易規模上升。“今年一季度,A股成交額增長約一成,大宗交易也呈現增長態勢。同時,公募基金銷售較熱,通過大宗交易折扣受讓股份進行持倉替代的策略收益比較理想。因此,大宗交易的供需兩端都處于旺盛狀態。”前述券商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
中介市場洗牌 “民營機構”參與難度加大
大宗交易市場熱了,但并非市場中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暖意”。
例如,作為中間方,大宗交易中介市場生態正在發生變化。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正規持牌機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大宗交易市場,大宗交易業務成為其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那些過去以從事“過橋減持”為主的民營機構則經歷了洗牌。
上海一家券商的股票銷售業務人士介紹:“隨著持牌機構參與度提升,對基本面較好的項目,純粹進行‘過橋’的民營機構的展業難度會越來越大。”目前市場高度規范化、透明化,上市公司股東對大宗市場已經比較熟悉,“過去靠信息不透明獲取超額收益和打法難度加大”。這體現為項目的折價率逐步走低,受讓有鎖定期的大宗股份的“安全墊”在逐步變薄。“另外,隨著券商場外個股期權業務的發展,代持型民營機構的生存空間也被擠壓。”
從事大宗交易業務多年的正菁咨詢總經理遲亮也表示,過去有不少專門承接大宗的民營機構,但在2017年“減持新規”出臺后這些機構就出現了分化,一些只通過承接大宗交易賺差價的越來越難做;還有一些有能力的機構轉而尋找可轉債、質押違約處置等領域的新盈利點。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券商的大宗交易業務也已逐漸走出傳統的單純撮合模式。前述券商業務人士分析道,大宗交易銷售連接著股東和專業機構。股東的減持需求是高頻的、普遍的需求,通過大宗交易銷售可建立業務聯系,開啟對股東的綜合金融服務。
據介紹,大宗交易對券商的利潤貢獻除居間服務費用外,還可結合上市公司股東的增減持、融資、股權激勵、財富管理等領域,帶來額外的業務收入。
大宗交易活躍 促進市場良性循環
大宗交易提升了市場效率,能起到改善流動性、平抑沖擊成本,促進資本市場良性循環的作用。
以科創板為例,去年一季度,因多數公司尚未迎來解禁,當季的科創板公司大宗交易僅出現1單。而今年一季度,科創板大宗交易共有776單,交易額合計約147億元。相關公司也發布了股東減持公告,其中不少籌碼被機構席位接走。對此,國泰君安銷售交易部相關負責人認為,科創板股票迎來解禁且估值逐步回落,對“權益多頭策略”投資機構的吸引力加強,使近期科創板股票的大宗交易活躍度大幅提升。
有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解禁不是洪水猛獸,作為原始股東適當進行減持,也是對其過去長期投入的一種回饋。只有這樣,才能讓后來者不斷進入,助力企業不斷進行科技創新。二級市場投資者需在其中仔細甄別公司質地與中長期發展潛力。”
近兩年,大宗交易漸漸成為公募基金、QFII等長線資金建倉的重要途徑。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機構席位通過大宗交易合計買入513.92億元,賣出216.78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6%、73%。分季度看,2020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機構席位在大宗交易市場的成交額呈逐季攀升態勢。
易方達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鄭希此前表示,管理大資金的基金經理建倉相對困難,通過大宗交易,可降低交易難度。且在不影響現有場內交易量的情況下,大宗交易有利于平穩股價和預期。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勝也認為,借助大宗交易投資,核心不是過度考慮短期折價,而是長期判斷企業的成長空間。當看好一只未來市值成長空間較大、但當前流動性不夠的小股票時,大宗交易就成了基金經理非常好的建倉利器。
轉自:上海證券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