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完“青春飯”,外賣小哥何所依
2021/5/13 10:49:15 來源:廣州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北大博士后為做研究送半年外賣”近日登上熱搜。一份為博士論文而做的田野調查,因關注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職業發展與困境,再次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吃完“青春飯”,外賣小哥何處“北大博士后為做研究送半年外賣”近日登上熱搜。一份為博士論文而做的田野調查,因關注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職業發展與困境,再次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
吃完“青春飯”,外賣小哥何處去?目前來看,比較尷尬。當門檻低、收入高、就業靈活,遭遇風險高、升值慢、流動性大、保障不完善,外賣小哥的職業發展面臨困境。干完這幾年,當小哥變成大叔,力氣拼勁少了、家庭負擔重了,技能沒有得到提升,他們如何在大城市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反過來說,在為外賣小哥們的個人發展營造廣闊空間的過程中,大城市所展現的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精神氣質,正是新業態形成和存在的必要環境。
壯大新業態需要行之有效的實招。我國約有2億靈活就業人員,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新業態從業者,外賣小哥所面臨的不穩定、低保障、低技術含量、發展前景不明朗等職業困境,也困擾著其他靈活就業者。而要求年輕人在一個“熟手工”的崗位上干一輩子,既不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就業理念,更不符合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要從政策層面解決好“誰來做飯”。留住數量龐大的年輕人做大做活新業態,根源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要打通社會保障和技能培訓的堵點。首先,平臺不能只奉行“拿來主義”,還應該負有穩定就業和人才培養的責任,比如明示法律關系和用工類別、為外賣小哥依法繳納各種社會保險,制定人性化的規則來保障他們能好好休息、安全騎行等。同時,各地主管部門應該積極協調職業技能院校、企業大學等,探索以多種形式開放專業技能提升渠道,推廣給外賣小哥開培訓班、評職稱、積分入戶等創新舉措。在此過程中,還應善用電商平臺的“小鍋灶”,避免做成“夾生飯”。
北大保安“逆襲”成為一名職校校長的精彩故事有待繼續,新時代的青年需要有新時代的偶像。對于今天的新業態從業青年來說,國家鼓勵青年成才的政策不斷,只要有心學,行行出狀元,期待更多“高技狀元”登上熱搜。 (劉冉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新能源+交通”獲政策力挺 氫能成重頭戲
- 下一篇:人類食譜是如何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