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組織近2000名農技專家下鄉 科技大餐送到田間地頭
2021/4/18 11:28:14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天上有無人植保機施藥防病蟲害,地上水稻直播機來回穿梭,荊楚大地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透著濃濃的“科技范”。日前,在浠水縣湖北禾溢園家庭農場種植基地,湖北省農科院專家團隊正在天上有無人植保機施藥防病蟲害,地上水稻直播機來回穿梭,荊楚大地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透著濃濃的“科技范”。日前,在浠水縣湖北禾溢園家庭農場種植基地,湖北省農科院專家團隊正在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湖北單雙季稻混作區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轉化落地做指導。“我今年有3萬畝水稻田采用這一技術”“我有1萬多畝”……田埂上,觀摩的浠水縣種植大戶們表示,有了這項技術,豐收信心很足。
該項目首席專家夏賢格介紹,湖北地處南北過渡帶,倒春寒和寒露風的雙重夾擊,給雙季稻生產設定了嚴格的時間界限。將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的水稻直播技術應用到雙季稻生產中,有利于恢復和發展全省的雙季稻種植面積,提高水稻總產,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洪湖市戴家場鎮,湖北省農科院水稻栽培專家程建平現場指導“蝦稻1號”種植技術要點,周邊100多名農戶到場學習。“蝦稻1號”歷經5年繁育,系湖北首個專門適用于蝦稻共作模式的優質水稻品種。農戶陳安順說:“一張紙講一個技術要領,容易聽懂。”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廣袤的荊楚大地上,正大力開展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在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核心區和“新三品一標”示范基地,示范集成關鍵技術,組裝推廣多套“噸糧”模式栽培技術規范,農機農藝融合,社會化服務相配套,全環節標準化綠色生產,促進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增效。
3月以來,湖北農業部門先后動員組織近2000名專家,根據各地產業發展需求,精心配制“科技大餐”,直送田間地頭,為全年農業生產開好局、起好步提供科技支撐。“之前看到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心里著急。現在有專家支招,我們放心了!”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三岔湖村,剛參加完全省“科技鬧春耕”曾都專場活動的種植大戶劉啟友信心滿滿。
據介紹,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小麥團隊在棗陽、隨州等小麥主產區開展集中培訓,推廣鄂麥006等新品種、生物防控新技術,為夏糧增收保駕護航。該院果茶所特色水果團隊在江陵、通山等地,走訪大戶和企業,提出適宜品種、標準化栽植建議,示范果園輕簡栽培技術,力破當地水果產業發展瓶頸。推廣新技術、新成果的同時,專家團隊立足當地實際,謀劃長遠。該院經作所蔬菜專家團隊在枝江、沙洋等蔬菜產區對土壤進行取樣,針對土壤營養狀況,制定富硒蔬菜產品研發方案,加快當地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此前,湖北省科技廳舉辦“聯百校 轉千果”科技惠農行動鄉村振興專場,108項農業科技成果發布,吸引170.6萬人次在線觀看、93家企業線上“下單”,意向交易金額達1.25億元。這些農業科技成果圍繞幾大糧食作物關鍵技術瓶頸,集成高產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病蟲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和主推技術。
目前,湖北省春播農作物意向保持穩定,預計春播面積穩中有增。雙季稻和再生稻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力爭全年水稻種植面積3450萬畝以上,建成高標準農田410萬畝。夏糧方面,已全面開展夏糧生產百日攻堅行動,力爭全省小麥、馬鈴薯單產穩中有增。氣象災害損失率控制在5%左右,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小麥品質持續提升,優質專用小麥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記者 柳 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勝利油田:解鎖12億噸的“勝利”密碼
- 下一篇:鞍鋼本鋼重啟聯合重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