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不旺與供應不足并存 國際石油市場緣何低迷
2023/5/30 15:09:29 來源:中國石油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今年初以來,全球石油市場的表現(xiàn)總體上低迷。石油需求并不旺盛,石油供應受多方因素壓制,偶爾造成供需緊平衡狀態(tài)。供需博弈之下,國際油價在震蕩中走低。需求不旺與供應不足同時存在,今年初以來,全球石油市場的表現(xiàn)總體上低迷。石油需求并不旺盛,石油供應受多方因素壓制,偶爾造成供需緊平衡狀態(tài)。供需博弈之下,國際油價在震蕩中走低。需求不旺與供應不足同時存在,深究而言,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對石油供應和需求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今年,隨著各國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松動,全球整體步入后疫情時代,且各國經濟開放的愿望也隨之增強,但數(shù)年疫情防控帶來的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后遺癥依舊存在,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消除。世界經濟本為一體,開放環(huán)境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疫情期間很大程度上被人為割裂開來,疫情后要想使其恢復如初絕非易事。特別是疫情導致的國與國之間各類矛盾為經濟恢復設置了障礙,不少國家出現(xiàn)了經濟發(fā)展本土化跡象,加大貿易保護力度,更是增加了經濟恢復至往前狀態(tài)的難度。
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同時,全球交通電氣化導致的能源替代行動(預期)卻在持續(xù)推進(升溫),影響了石油需求。歐盟在能源危機期間雖不同程度“重返”煤炭、核能和油氣發(fā)電,但從其近期的表現(xiàn)看,這種所謂的“重返”只是權宜之計,歐盟擺脫對俄羅斯油氣依賴的愿望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尤其強烈。提升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禁售燃油車力度加大,再次折射出中長期歐盟依然以非化石能源為目標。
化石能源消費大國美國也在不同程度采取行動,在發(fā)展低碳能源方面不時有重要突破。其中拜登政府通過的《能源通脹削減法案》被稱為美國史上最大的新能源發(fā)展方案。若拜登再度當選美國總統(tǒng),美國新能源政策會進一步鞏固。
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經歷了指數(shù)級增長,銷量超過1000萬輛。有機構預計電動汽車銷量將在2023年及以后繼續(xù)保持強勁增長,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將在2025年每天節(jié)省90萬桶石油。一方面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導致需求不旺,另一方面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能源替代持續(xù)推進。此形勢下,國際石油公司上游投資的積極性也就不會高。從近期全球石油公司油氣投資及并購情況看,上游市場形勢總體比較平淡。
如果說4月初出現(xiàn)的油價上揚是曇花一現(xiàn),那么5月初油價下跌反映的則是市場長期趨勢。各類主體對全球經濟健康狀況和石油需求前景的擔憂抑制了市場樂觀預期,使得油價在5月初出現(xiàn)大幅回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倫特油價在短短兩周內暴跌近16美元/桶。綜合各類因素分析,今年能直接對油價有支撐效果的因素不多,首先當數(shù)歐佩克+的減產行為。由于歐佩克+產油國的財政平衡油價遠高于生產成本,且當前的國際油價與各國財政平衡油價接近,因此減產保價對歐佩克+產油國是政策“剛需”;谶@個邏輯出發(fā)點,歐佩克+產油國拒絕美國增產降價的倡議也就不難理解。去年拜登的中東之行無功而返,今年歐佩克+還將堅持這一策略。
除了歐佩克+減產因素,歐美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油價產生拉動效應。俄羅斯是油氣大國,制裁導致俄羅斯石油供應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下降。但是市場經過一兩年的應對和重構之后,俄羅斯油氣買主有了新策略,俄石油產量下降及供應能力下降對國際油價沖擊的邊際效應在減弱。
歐美發(fā)達經濟體需求不足形勢下,中國經濟的表現(xiàn)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影響顯得至關重要,畢竟中國是石油需求大戶,也是進口大戶。多年來,中國一直是石油進口的“風向標”。歐佩克和國際能源署預測,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近六成將來自中國,作出此判斷的主要依據(jù)是中國經濟今年將處于強勁的恢復狀態(tài)。
但從目前情況看,國內經濟增長面臨較大挑戰(zhàn),石油需求增長空間并不大,外界對中國支撐今年石油需求的看法似乎有些過于樂觀。中國在大力推進電動汽車的消費,目前電動汽車銷量占汽車總銷量的比例已達近30%,各地搖號限購、限行政策也讓消費者購買燃油汽車的愿望減弱。同時,近期有關新能源扶持政策不斷出臺,鼓勵電動汽車產業(yè)發(fā)展。此外,之前不太被關注的農村市場目前也開始推廣電動汽車,近期加大農村地區(qū)充電樁建設的系列政策讓電動汽車正在成為汽車下鄉(xiāng)的重要生力軍,充分體現(xiàn)出政府加大電動車推廣的愿望。
現(xiàn)階段燃油汽車市場平淡,成品油消費需求缺少自然增長的驅動力,必將導致中國交通領域用油需求對國際石油需求的支撐有限。此外,中國外貿出口受國際經濟形勢整體低迷影響而壓力較大,成品油出口以及化工材料出口不暢將導致國內龐大的煉化產能無法保持較高的開工率,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抑制國內石油需求,繼而傳遞至國際石油市場。
總之,今年國際石油市場將繼續(xù)延續(xù)往年低迷的態(tài)勢,疫情、能源危機可能成為石油需求下滑的催化劑。歐美、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交通電氣化以及碳中和行動將不再為石油需求創(chuàng)造額外的機會。中國石油需求在龐大的產能和經濟增長支撐下將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增長空間應該是有限的,因為中國經濟增長也受到諸多國際因素的影響,以往幾年這種跡象就已出現(xiàn)了。(羅佐縣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
轉自:中國石油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