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多數城市宜居指數處中下水平:高房價成制約因素
2015/8/15 8:35:0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4多數城市宜居指數處中下水平——2014年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
2014多數城市宜居指數處中下水平
——2014年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報告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
●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個體規劃建設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為準;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統地規劃,導致城市化建設擁擠、零亂、不協調等問題凸顯。
●重建設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重面子輕里子、重眼前輕長遠、重經濟增長輕其它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現。
●高房價、低人均住宅面積已然成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約因素。未來,在放開二孩生育和高撫養比的影響下,城市的住房需求還會增加,在城市建設用地有限的客觀條件下,“貴城”住不起、“鬼城”無人住的難題會一直伴隨著城市的宜居化建設。
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宜居競爭力指數整體偏低
首先,地級以上城市宜居競爭力指數整體偏低,半數以上在全國均值以下。2014年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均值為0.435,集中分布在0.25-0.55的區間里,多數城市指數落在了0.6以下。在該年度289個城市中,有168個城市低于全國宜居競爭力指數均值以下,占比高達58.13%,只有一少部分城市指數超過了0.6,表明多數城市的宜居競爭力處于“中下”水平。
其次,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關鍵因素。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從收入房價比和國內宜居城市指數的比較看,二者之間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一般來說,收入房價比越高,宜居競爭力也越強;房價較高的城市宜居指數也普遍偏低。這一規律又一次表明城市住房與收入已經成為衡量城市宜居的主要指標。我們認為,較為合理的收入房價比會對創業者和高端人才具有較大吸引力,進而讓城市發展活力四射。
再次,地級以上城市宜居競爭力整體格局呈固化態勢。從連續三年的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除港澳地區外,宜居水平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南沿海、中部和環渤海地區,東北、西南、西北幾個區域相對落后,我國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間格局已經穩固下來。氣溫適宜度和空氣質量等先天生態環境優勢則意外成為宜居城市競爭力的最大優勢。
最后,排水管道密度與經濟水平及城市規模相關性不顯著。城市洪澇災害已經成為城市生活風險的重要策源地和影響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難題。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有些城市地下管網密度較高,但這些城市并非是經濟水平很高的發達城市或者城市人口數量龐大的大城市;同理,不少發達城市的地下管網密度嚴重偏低,與其突出的經濟水平和人口規模不相稱。
城市發展中
“五重五輕”問題嚴重
第一,城市規劃建設“以己為本”現象突出。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個體規劃建設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為準;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統地規劃,導致城市化建設擁擠、零亂、不協調等問題凸顯,F實中,城市道路流量設計的前瞻性、高樓大廈在特定區域的密集性、職住區域的過分分離等問題,在規劃階段都沒有很好地加以科學地預見和準確的測算。再加上投資時重視硬件設施和大型設施建設而忽視軟件設施和小型配套設施建設,使得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災害頻發。城市建設需要以全體市民為本,各區域各部門各環節配套協調,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
第二,城市發展“五重五輕”問題嚴重。重建設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重面子輕里子、重眼前輕長遠、重經濟增長輕其它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現。從當前城市發展的實際看,城市建設往往偏向于地標性建筑和華麗外表,使得在城市內部交通疏導、人均綠地增加、大氣環境質量和保障性住房的重視程度仍然偏少。需要強調的是,政府對城市建設重視而對管理服務的輕視,使得現有社會公共服務投資所引致產生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可持續性較差。
第三,城市空間布局嚴重失衡。要素在突破了合理集聚的范疇后,過度集中成為城市不宜居的重要致因。在特定區域的大規模集中居住區和產業園區建設中,重視貨物運行和行車方便,輕視人員流動的便利,使得產城分離,每天大規模流動的人流和車流加劇了城市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同時,傳統優勢區域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優良品質,在公共服務不均衡的背景下加劇人口在老城區的集中,進一步降低市區的宜居品質。此外,城市建設行政化嚴重,中小城市投資不足,小城市與小城鎮功能不全,加大了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動規模,進而加劇了區域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非均衡性過度集中。
第四,城市宜居難題破解進展緩慢。從宜居城市本身來看,住房相對“易居”、環境無霾化、交通暢通化、居住人文化等宜居品質是當前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核心要求。但從實踐看,首先,加快推進住房由“居不易”向“易居化、逸居化”的轉變依然緩慢,房產已經成為居民生活的主要開支,同時也是導致居民幸福感、宜居感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二,城市對文脈保護與傳承不夠重視,人文宜居在現代宜居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第三,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和優良城市比例依舊較低,霧霾、城市內澇等問題近年來有加重趨勢,宜居品質提升路程依然漫長。
高房價、低人均住宅面積制約城市宜居
未來宜居在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將逐步上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城市病”、社會不穩定因素日漸增多,居民對高質量城市居住環境的需求更加強烈。從國內城市的發展實際看,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探討宜居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耙司映鞘小苯陙硪呀洷缓芏喑鞘袠錇槠放,對城市宜居的整體認知未來將會不斷提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的背景下,城市宜居定然成為城市集聚人才、集聚創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宜居環境逐漸變成高端人才和優質企業的首選。宜居對于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將逐步上升。
部分城市宜居建設的“居不易”問題愈加突出。建設城市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居民能幸福地生活。宜居城市建設的首要關鍵在于市民具備在城市“居的起”和“居的住”的能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只有有效破解上述能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和高素質人口的集聚問題,才談得上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城市建設。從我國大中城市目前的居民居住狀況來看,高房價、低人均住宅面積已然成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約因素。未來,在放開二孩生育和高撫養比的影響下,城市的住房需求還會增加,在城市建設用地有限的客觀條件下,“貴城”住不起、“鬼城”無人住的難題會一直伴隨著城市的宜居化建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