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利好逐漸釋放 孤兒藥曙光將至
2023/4/26 10:36:46 來源:中國商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研發成本高昂 藥企積極性仍待提升政策利好逐漸釋放 孤兒藥曙光將至 ■數據 西南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罕見病領域創新藥 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獲批數從2018年的3研發成本高昂 藥企積極性仍待提升
政策利好逐漸釋放 孤兒藥曙光將至
■數據
西南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罕見病領域創新藥 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獲批數從2018年的34個增長至2021年的78個,NDA(上市許可申請)獲批數從2018年的8個增長至2021年的17個,從IND數量的增長來看,未來罕見病新藥上市數量仍將持續走高。
西南證券認為,罕見病用藥也有望成為百億大品種。 罕見病適應癥可助力泛適應癥藥物拓展市場空間、加速研發和商業化放量進程。 以 2021 年全球暢銷的 100 款藥品為例, 其中 26 款都是罕見病用藥或有罕見病適應癥,年銷售額均超18 億美元, 其中專用于 囊 性 纖
維化的Trikafta2021 年全球銷售額達 57 億美元。
專門用于治愈或治療罕見疾病的特效藥物被稱作孤兒藥,價格不菲。
依據《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罕見病診療費用調研報告,脊髓性肌萎縮癥、法布雷病、戈謝病、糖原累積病、黏多糖貯積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低磷性佝僂病 8 個病種涉及的8 類藥品每年需要患者花費百萬元以上,而且這些藥品基本上都是進口藥。
雖然價格昂貴,但孤兒藥對患者來說卻是雪中送炭。 正因如此,孤兒藥背后的價值不可估量。 為了讓藥企愿意開發孤兒藥,國內或出臺一些有利于罕見病藥物研發的政策, 如接受境外臨床開發數據、支持罕見病藥物在中國的審批等。一些地方的“惠民保”也將少量罕見病藥物納入支付保障范圍。
研發周期長難度大
自從四歲的女兒多多被確診為黏多糖貯積癥, 家住貴州遵義的李輝時常感覺喘不上來氣, 胸口就像被壓了一塊大石頭。
黏多糖貯積癥是一種罕見病。醫生告訴李輝,如果沒有特效藥,多多后續可能會出現失聰及器官受損情況。
作為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黏多糖貯積癥已錄入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 發病率只有 1/10萬,發病群體多為兒童。
醫生告訴李輝, 多多可能需要終身服藥, 后續每年的治療費用高達百萬元。有病友家屬也告訴李輝,如果能夠從小用藥, 多多未來有可能同普通人無異。
“不知道什么是罕見病,不知道該用什么藥, 不知道治療費用為何這么貴。 ”女兒確診后,李輝在網上加入了很多罕見病的病友群,和很多病患家屬一樣, 四處求醫問藥。
目前, 跨國藥企賽諾菲生產的艾而贊用于黏多糖貯積癥 I 型患者的長期酶替代治療; 國內藥企北海康城研發的海芮思在中國上市,用于黏多糖貯積癥Ⅱ型。 而這兩款藥物的年治療費用均需要一兩百萬元。
孤兒藥的研發周期長、難度大。以開發和銷售治療罕見病藥物的北海康成為例, 其近日公布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 盡管海芮思銷售額增加不少, 但其在 2022 年仍然虧損4.83 億元。
同時, 更多的罕見病患者仍無藥可用。 研究顯示,目前,僅有 5%的罕見病存在有效治療方法。 即便是在有藥可治的前提下, 國內多數罕見病藥物仍然依賴進口。
李輝坦言,雖然價格昂貴,但能找到特效藥已然很幸運了。 更多的罕見病患者還在四處尋求代購藥品, 而且一些海外商業公司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定期提高藥品價格。
中國罕見病聯盟對 33 種罕見病、 共 20804 名患者的調研結果顯示, 有近 1/3 的患者沒有或從未接受過治療, 其中又有約一半的患者因無法負擔醫藥費用而從未進行治療或放棄治療。
激勵措施持續發力
值得關注的是, 不只是以李輝為代表的患者和家屬找不到藥,另一方面, 研發孤兒藥的藥企也面臨找不到患者的難題。
精鼎醫藥執行總監、 罕見病卓越中心負責人 Rachel Smith 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罕見病藥物開發已經越來越具有挑戰性。首先,罕見病患者的數量本來就不多, 且往往分布在各個地區, 招募患者對任何臨床試驗來說都是一項挑戰, 加大了罕見病臨床試驗的難度和復雜性。其次,由于罕見病領域存在巨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其治療方法,尤其是基因療法的價格已經變得非常高昂。 盡管一些治療方法可能會有療效, 但隨著更多此類罕見病治療產品進入市場, 這些高昂的成本變得難以為繼。
部分藥企因成本過高而放棄大規模生產孤兒藥。 以治療亨廷頓舞蹈癥的藥品安泰坦為例, 該藥品一直未在國內上市, 有公益組織嘗試聯系該藥品的生產企業, 希望這家海外藥企能將這款藥物引入中國。但該企業考慮到病人數量有限,再加上上市注冊審批等各方面的成本較高,放棄了大規模生產。
“藥企的邏輯是,因為病人少,所以藥品市場空間有限, 經濟回報不足。”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罕見病治療費用昂貴,患者往往會放棄治療,而沒有患者就沒有診斷和數據。 ”
為了讓藥企愿意開發孤兒藥,國內也采取了相關的激勵措施。2022 年 5 月,國家藥監局發布《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規定罕見病新藥上市的許可持有人最長不超過 7 年的市場獨占期,一些地方的“惠民保”也將少量罕見病藥物納入支付保障范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 孤兒藥的研發成為熱議的重點。 榮昌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威東表示,目前我國對于罕見病的定義、診斷標準、 治療方案和后續管理等方面,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界定,現有法規在執行過程中嚴肅性和力度不夠。 此外,還需要與國際接軌,借鑒目前已設立罕見病相關法律法規的他國經驗, 解決罕見病立法中遇到的相關問題。
研發積極性待提升
“罕見病療法通常價格高昂,因為它們包含了投資、研發(包括失敗)以及市場容忍度的潛在成本,而且可能在患者需求未滿足甚至臨床理解有限的領域開發新工具,如患者報告結果(PROs)等方面都面臨重大挑戰。 ”精鼎醫藥高級副總裁兼準入咨詢全球負責人 Wyatt Got-better 說。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藥企已經在挖掘國內的罕見病用藥市場。 目前,北海康成、德益陽光生物、曙方醫藥、瑯鈺集團等國內醫藥公司都在罕見病藥物領域投入了資金。 知名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罕見病藥物市場于 2016 年及 2020 年分別占全球罕見病市場的 0.4%及 1%, 而隨著中國不斷改革以向市場推出更多的創新藥物,預計 2025 年中國孤兒藥市場規模將達到 64 億美元。
國內某創新藥企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內已經或正在出臺一些有利于罕見病藥物研發的政策,如接受境外臨床開發數據、支持罕見病藥物在中國的審批,這些政策對促進藥企開發孤兒藥起到了推動作用。
如國家藥品監督 管 理 局(NMPA) 出臺了加速審批路徑,包括優先審評審批以及支持臨床迫切需求領域的境外已上市新藥的注冊上市。
《2023 年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顯示,截至今年 2 月,國內有 81 種罕見病藥物正處于臨床試驗及上市申請階段,其中 46 種藥物為本土自主研發。 截至目前,31種罕見病的 73 種藥物已納入我國的醫保,另有 24 種罕見病的 30 種藥物未納入醫保。
“在國內,罕見病藥物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上述國內某創新藥企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孤兒藥的支付方式較為單一,除醫保外,多方共付機制尚未建立。 企業目前還在研究政策,尋求既能讓企業盈利,同時又能保證患者可及性的商業策略。 ”(記者 馬嘉)
轉自:中國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