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開放如何行穩致遠?
2023/1/23 9:21:55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金融工作所作的報告提到,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金融機構“走出去”經營管理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當前,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但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金融工作所作的報告提到,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金融機構“走出去”經營管理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當前,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依然穩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開放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并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成為全球第三大籃子貨幣、第五大儲備貨幣,金融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動力效應加速形成。中國A股被三大國際主流指數全部納入,中國債券被三大國際債券指數悉數納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國際影響力同步提升,資本市場助力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QDII量質齊升,滬倫通、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跨境理財通、GDR跨境轉換等市場機制持續得到拓展和優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大跨步前進。十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已然形成了多渠道、立體化、多機制相互驅動的對外開放新模式,中國資產也從過去國際金融舞臺上的“備選項”發展成為如今的“必選項”。
在金融雙向開放政策持續出臺、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影響日益增強等背景下,我國金融機構也在“走出去”方面持續發力,在對外金融網點布局、業務開拓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在以工、農、中、建、交為領頭羊的銀行業帶領下,證券、基金、保險等機構也同步加大了全球分支機構建設,通過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服務體系布局,目前已成功構建出覆蓋62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金融服務網絡,整體對外金融業務覆蓋了跨境人民幣、現金管理、投資銀行、金融投資、保險等主要業務,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全球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建成。“開放提速”使得我國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布局目前仍然存在可提升的空間,特別是在如今全球通脹高企、不確定性猶存的大環境下,金融機構如何在加速“走出去”的同時,走得“更遠、更穩”,是其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國金融機構需在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加強“走出去”力度,還要積極對接國際資本市場體系,加大產品、業務多元化布局,強化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和全球競爭力。
要加大金融業務國際化布局。在金融網點布局方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持續完善機構布局,并同步加大在歐洲、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機構布局力度,升級金融服務網點的全球性覆蓋。在金融業務布局方面,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步,推動數字化技術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加大在英、美等發達經濟體跨境交易結算系統的布局。加大跨境金融業務創新,依托我國與國際、多邊組織的合作機制,積極進行金融產品業務創新,提供信貸、投行、保險、租賃、信托和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全方位服務,探索共擔風險、共享利益金融服務模式。要完善跨境服務管理機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與國際資本市場標準與體系進行更好銜接,積極學習吸納當地金融機構先進的管理經驗,并進行良性競爭。要做好當地監管機構和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溝通橋梁,設置相對獨立的管理組織架構,建立專業化的市場團隊,強化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能力建設,在會計、稅收、交易等配套制度方面推動制度型改革。
此外,要強化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幫助客戶及時識別信用、匯率等各類風險。筑牢風險底線,加強金融科技監管應用,通過市場壓力指數監測、內部壓力測試等多重手段,密切跟蹤監測和預警潛在的金融風險并根據監管制度要求進行相適應的風險披露,豐富風險防控工具,筑牢風險“防火墻”,并根據新型國際金融風險情況,反向持續推進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3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