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車企加大對華直接投資 長期看好中國市場
2023/1/4 12:21:46 來源:經濟參考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宣布在長春實現暖封閉,該項目為在華首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約350億元,計劃于2024年底投產,規劃年產量將超過15萬輛。除了奧迪,2日前,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宣布在長春實現暖封閉,該項目為在華首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約350億元,計劃于2024年底投產,規劃年產量將超過15萬輛。除了奧迪,2022年以來,包括通用、大眾、寶馬等多家外資車企紛紛加大了對華直接投資。
業內專家表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移動出行市場之一,隨著政策放開,從產銷兩方面都對外資車企長遠上進一步加大投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而外資的投入也在同時助力國內汽車產業與世界的交流互動,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外資車企青睞中國新能源產業
近年來,外資車企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動作頻頻。2022年10月,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一期)奠基儀式在北京舉行,這是豐田在中國導入和推廣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重要戰略舉措。除了豐田,11月份,寶馬宣布沈陽生產基地將進行動力電池生產項目的大規模擴建,投資總額約為100億元人民幣,這次投資也標志著沈陽已成為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生產基地。而在此之前,2022年4月,華晨寶馬大東工廠產品升級項目落成;2022年6月,位于沈陽市鐵西區的里達工廠正式開業,這是寶馬在中國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項投資,總投資150億元人民幣。
上汽通用繼2021年啟用上海奧特能超級工廠、泛亞新能源試驗大樓和廣德電池安全試驗室之后,2022年12月28日,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也竣工投產。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王永清表示,這一工廠將進一步完善企業新能源核心部件的本土制造體系實力,到2025年,上汽通用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等新技術領域的總投入將達700億元,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就是重點項目之一。
除了對制造方面的投資,2022年10月份,大眾和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地平線達成合作,投資金額約24億歐元,這是大眾進入中國40年來最大的一筆單項投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關、傳播及企業社會責任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合作將增強大眾的本土研發能力和競爭力,驅動中國業務轉型,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智能汽車技術的世界領導者。為了抓住這一創新趨勢,增強競爭力,大眾汽車集團必須融入這一創新的生態系統中。
“現在的中國工廠已經不再是全球體系中的‘補充’,正在成為研發和制造的核心之地,武漢奧特能超級工廠生產的電驅將會出口北美在內的全球市場。”王永清說,“‘中國智造’的實力正在被全球認可。”
產銷優勢構成持續吸引力
根據中汽協日前發布的數據,2022年1-11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462.8萬輛和2430.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1%和3.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而乘聯會此前也發布數據稱,2022年1-10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比世界新能源63%,中國純電動車占世界市場份額從2017年60%左右上升到66%,插電混動份額上升到55%,表現優秀。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已連續多年占據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最大市場的位置,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方,具備完備的生產供應鏈體系,外資車企想要進一步發展必須進入中國。
“一方面,在經過多年政策的支持,國內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有了長足的發展,不管是國有車企還是新崛起的造車新勢力,都推出了相當受市場歡迎的車型,帶動了整個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具有廣大的消費者群體,且經過市場和政策的培育,消費者普遍對新技術新體驗有著較高的興趣和接受度,這大大促進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和理念上的創新和發展,也對外資車企在中國的研發投入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許海東說道。
乘聯會副秘書長崔東樹也表示,外資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產業鏈布局,可以依托中國的技術優勢有效地降低其生產成本,同時可以利用中國的優勢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以歐洲車企為例,對中國的投資可以對其企業發展提供反向輸出,樹立一個成本標桿。外資車企將會把中國當作一個產業鏈根據地,通過在中國的布局來享受國內產業的發展紅利和競爭優勢,有效地提升其全球競爭力。比如寶馬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是在中國,獲得了較大的利潤,可以反向增加在歐洲的投資能力和產業競爭能力。”崔東樹說道。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表示,從需求端看,中國是世界市場,市場多層次,增長潛力巨大;從供給端看,中國是世界工廠,有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作支撐。中國的消費需求多種多樣并不斷升級,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是供給體系持續優化的動力,也是投資熱點不斷顯現的基礎。
投資限制放開優化市場競爭格局
2021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指出,從2022年1月1日起,在汽車制造領域,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同一家外商也不再受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這意味著我國汽車行業實現完全對外開放。
崔東樹指出,中國至今為止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內外資全面的協同發展,汽車行業對外資的開放可以讓中國汽車產業得到更大規模的充分競爭環境,產生良性的技術共享,有助于幫助中國汽車產業獲得更大的綜合優勢,對于未來中國車企走向世界、全球車企擁抱中國、內外聯動助力整個產業有著較大的幫助。
除了汽車產業,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外資愈發青睞中國市場。據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德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114.3%,主要流向汽車、電子零配件、化工、工業設備、制藥及生物技術等領域,2021年這些領域投資占總投資近70%。
張曉濤表示,已有的研究充分證實了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外資進入我國高資本、高技術制造業,推動了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
“作為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紐帶,外資企業貢獻了就業、稅收、進出口,在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張曉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同時,外資進入限制的放開,外資車企進一步加大投入,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資,幫助中國發展,也面臨著挑戰。許海東表示,我國一直以來都改革開放政策都是歡迎外資參與到中國的建設,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但我們還是希望在平等和公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資,構建更為合理的競爭環境,最終促進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許海東說。(記者 袁小康 周蕊)
轉自:經濟參考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