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工廠”引領汽車制造 新能源車鑄就中國制造“新名片”
2022/12/21 21:06:46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鋼板到新車,一輛一輛全新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經歷多道工序的淬煉后,華麗轉身,緩緩駛下自動化產線。走進上汽集團旗下上汽乘用車臨港工廠,上海證券報記者瞬間被一線工程師和工人們熱火從鋼板到新車,一輛一輛全新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經歷多道工序的淬煉后,華麗轉身,緩緩駛下自動化產線。走進上汽集團旗下上汽乘用車臨港工廠,上海證券報記者瞬間被一線工程師和工人們熱火朝天的作業景象所吸引。“我們要抓緊今年最后的時間確保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制造進程。”上汽乘用車規劃工程師周倫對記者說。
同樣的忙碌場景,也出現在均勝電子、孚能科技等汽車產業鏈公司制造一線。在位于浙江寧波的均勝電子旗下均勝普瑞“未來工廠”車間,汽車中控產品在高度自動化的產線飛速運轉;在位于江蘇鎮江的孚能科技工廠,生產新能源車核心部件軟包動力電池的封裝自動化產線也在高速作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作為制造強國的重要賽道,中國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車產業,在2022年一路馳騁,不斷以智能化鑄就中國制造“新名片”。中汽協常務副會長付炳鋒向記者直言,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產業已成為全球汽車市場最大牽引力。
100%無人化和新工匠培訓齊頭并進
作為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首批認定授牌的智能工廠,上汽乘用車在臨港基地打造了國內首個“黑燈工廠”無人車身車間示范生產線。12月上旬,記者來到這里探秘汽車制造的“黑科技”。
“通過AI模擬算法模型和現場設備進行匹配學習已經成為現實。”作為有近30年工齡的老汽車人,周倫站在多個正靈活轉動的自動機械手前對記者感嘆,在數字化發展中,上汽乘用車車間從質量、效率、成本等進行多維度改造,實現設備預防性維護。在質量方面,上汽乘用車開發了數字化質量檢查系統,自動匹配檢查焊點,把質量信息錄入云端服務器,實現在線監控和可溯。
在推出無人車間以后,上汽方面不僅減少了一線生產人員,提升開動率和合格率,而且借助AGV、物聯網IOT技術、自主研發的非視覺自動APC機構及視覺等技術,實現送料和上下料等100%無人化。“緊跟著數字化的腳步,我們已經讓數字化深入到汽車制造的各個環節。”上汽乘用車臨港基地維修工程師王喜春說。
伴隨部分制造流程100%無人化的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堅守。王喜春介紹,雖然從很多繁重的生產環節解放出來,但是不論是工程師還是一線工人,大家都懷揣著制造匠心,在研發和制造階段以高品質進行自我要求,投入到新的高端制造環節。上汽集團也秉持“好車人才造”的造車理念,以人為本,不斷升級人才培育并向外賦能,為制造一線員工制定體系化的能力培養計劃。
現在,王喜春身邊相關生產線上的工友們都會接受VR虛擬裝配培訓,通過數字技術同比例真實還原整車數模,移植現場標準化裝配工藝,擬實化還原真實手感與音效,免拆裝減少零件消耗,還能對考核標準進行定量化反饋,這些都降低了新員工上線的質量風險、縮短培訓周期,幫助大家更快地熟悉工作流程及環境。
制造端的進步直接助力中國新能源車的市場開拓。2022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69.9萬輛,同比增長45.9%。除了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比亞迪等公司也發揮新能源制造優勢。中汽協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471.7萬輛和456.7萬輛,同比增長分別超過120%和110%,市場占有率達到23.5%。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00%。
“未來工廠”引領汽車電子發展
不僅是整車制造,先進制造發展貫穿整個中國智能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在位于浙江寧波的均勝電子旗下均勝普瑞“未來工廠”車間,年輕的女操作員韓嬌見證了汽車中控產品在高度自動化的產線飛速運轉,并快速變成智能新車不可或缺的關鍵部件。
韓嬌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制造產線主要生產新能源車智能座艙和交互產品的控制主板,產線具有高效、精準度高、精益綠色生產的特點,每小時能產出主板250片(每片主板上有2000多個元器件,為工藝較復雜的產品),同時軟件設計等也實現自主可控。
財報顯示,均勝電子2021年的研發投入達到30.9億元,投入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的產出。作為智能座艙與網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均勝電子子公司均聯智行2021年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智能座艙領域展開深入合作,目前已與國內某知名自主品牌簽署訂單協議,于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實現量產。在智能駕駛方面,均勝電子開展從L0至L4級自動駕駛各級別技術研發,提供由智能駕駛域控制器、智能傳感器、中間件到應用層算法的全棧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浙江省第一批“未來工廠”名單日前公布,均勝普瑞“未來工廠”入選,這標志著均勝普瑞已建成以高端化、智能化、人本化、生態化為主要創新特征的“領航型工廠”,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均勝普瑞寧波工廠總經理生林介紹,“未來工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充分融合的智能制造標桿。依托數字化生態組織,均勝普瑞“未來工廠”更注重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5G通信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
“工廠的生產裝備全流程自動化率達90%以上,貫穿注塑工藝、噴漆工藝、貼片工藝、裝配工藝及自動終檢,場內實現精益化管理和智慧物流全覆蓋。”生林自豪地說,依托“未來工廠”,企業目前新產品研發周期比同業水平快35%。工廠還搭建元組件標準庫,涉及近20種不同類型結構件、標準件超2000個,超過40種類型電子元器件上萬件。
中汽協預計,2022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突破9500億元。汽車新能源化疊加智能化不斷發展,有效拉動汽車電子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德賽西威、均勝電子等一批中國龍頭企業正在制造端持續發力,主動擁抱更大的市場機遇。
新能源動力電池制造兼顧低碳
軟包電池是當前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動力鋰電池的三種主流封裝形式之一。不同于方形電池和圓柱電池所使用的鋼殼或鋁殼,軟包電池最大特點是采用鋁塑膜外殼,使其具備“三高一低”的優勢,即高安全、高能量、高靈活和低成本。走進江蘇鎮江的孚能科技工廠,記者“零距離”揭開軟包動力電池的封裝自動化生產的奧秘。
孚能科技是國內裝車量前十動力電池生產商中唯一一家堅持走三元軟包路線的企業。高工鋰電數據顯示,2021年孚能科技動力電池裝車量為2.37GWh,占比1.69%,位居第七位。“全球軟包電池的市占率還是很高的,孚能也在增長,今年出貨量預計14GWh.”孚能科技董事長王?r表示,擴產不能急于一時,更要放眼長期練好內功。
走進孚能科技廠區,可以發現低碳理念已經融入了整條生產線,隨處可見巨大的管道連通各個廠房。廠區負責人介紹說,在工廠建設過程中,設計人員就考慮到節能降耗方面的問題,因此選擇以蒸汽熱能代替電能發熱。
“把低碳做到極致。”已成為孚能科技人共同追求的信念。在長期不懈的探索實踐中,公司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碳足跡核算及碳中和實踐經驗,包括建立模型,快速估算基于“溫室氣體協議”范圍的廠內碳排放。
在各個環節努力下,2021年,孚能科技各工廠已完成16MW光伏建設,在2021年全年累計光伏發電量約1000萬度,實現減排約7000噸二氧化碳。孚能科技表示,未來,公司將秉持“提供綠色能源,構建智能世界”的企業使命,還將實施屋面分布式光伏工程,每年可增加1200萬度綠色電能。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在全球范圍內,已有多家主流車企對電池生產商提出了電池生產碳排放的要求,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主流電池公司在努力踐行低碳生產。寧德時代的宜賓工廠近日作為“全球首個電池零碳工廠”入選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發布的《2022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未來,中國電池企業除了發揮技術、制造、成本等方面優勢,還有望在碳足跡核算標準與方法論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俞立嚴 孫小程)
轉自:上海證券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