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考研”說明了什么?
2022/10/20 10:09:17 來源:解放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雙非”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公布數據顯示,學校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中,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有159人,占比5%。其中,來自211、985高校且第一志愿報考的新生分別有日前,“雙非”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公布數據顯示,學校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中,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有159人,占比5%。其中,來自211、985高校且第一志愿報考的新生分別有38人、8人;985高校包括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
消息一出,“逆向考研”現象引起熱議。所謂“逆向考研”,是指“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研究生,也有人把“雙非”高校理解為非原985高校、非原211高校。“逆向考研”說明了什么?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為何出現
去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公布數據,報考該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來自“雙一流”高校,僅浙江大學就有96人,此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生。
今年,全國各地不少“雙非”高校出現了名校生“逆流”現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中,來自985院校的有14人,來自211院校的有48人,共占比5.8%。昆明理工大學公布的新生數據顯示,學校2022級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來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四所C9高校。在深圳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生源中,也出現一大批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學生。
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首先是考研競爭加劇,壓力增大。近年來,考研人數節節攀升,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41萬,2021年達到377萬,2022年更是飆升至457萬。“在一些知名院校招生計劃沒有大幅擴大的情況下,考研的競爭激烈程度進一步加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葉璟認為,與其報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報考“雙非”高校拔得頭籌,成為一些考生“逆向考研”的出發點。
其次,部分考生心態發生變化,專業前景、地理位置以及就業機會越來越成為現實選擇。一些“雙非”院校雖然整體辦學實力比不上“雙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學科專業上并不遜色,“專業優先”成為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考研時的首選。地理位置、就業機會也成為考生選擇時考量的因素之一。
再次,部分“雙一流”考生因高分“落榜”而調劑到“雙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比例。比如,近幾年來熱門的計算機、信息工程、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報考人數大幅上升,一些學校的這些專業甚至出現名校“調劑生”人數超過了報考該校相關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學生人數。
如何看待
如何看待“逆向考研”?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認為,“逆向考研”挑戰了“學生只有‘向上’考研才是正道”的教育理念。事實上,只看是否為“雙一流”建設高校而對一所高校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是不科學的,而對個體學歷身份的歧視更是一種陳舊觀念。客觀上,學生需要綜合考慮個人學術理想、興趣愛好、考研競爭力、學校所在地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來選擇讀研學校及專業,簡單地以“向上”還是“向下”考研來做出優劣評價,頗不客觀。“逆向考研”現象顯示了部分學生考研、讀研的多樣化選擇,蘊含了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先進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
“逆向考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從“挑學校”到“挑學科”的觀念轉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應該以追逐學歷為首要目標。如今,很多“雙非”高校都在走“專而特、專而精、專而優”的路線,跟名校的同類學科相比更具競爭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逆向考研”現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必然出現的一種選擇。選擇“雙非”高校報考研究生,客觀上分離了就讀學校與個人能力之間的關聯,破除了唯名校論。對于已有“雙一流”身份的高校,相當于多了一次對學生進行選擇的機會,顯然對學校的品質提升和增加流動性更有利。對“雙非”高校無疑也屬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論,促進各種辦學資源更理性地依據專業實際需求而非學校的名氣配置。(記者 李蕾)
轉自:解放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