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數據分析和重型卡車市場供需狀況分析
2018/7/26 15:50:0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6年受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車輛購臵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刺激,汽車市場總銷售2794萬輛,同比增長14%,其中,乘用車銷售 2429萬輛,同比增長 15%,商用車銷售365萬輛,同比增長 6%。汽車行業增速放緩, 進入低增長時代。2016年受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車輛購臵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刺激,汽車市場總銷售2794萬輛,同比增長14%,其中,乘用車銷售 2429萬輛,同比增長 15%,商用車銷售365萬輛,同比增長 6%。汽車行業增速放緩, 進入低增長時代。 2017年汽車銷量為2894 萬輛,同比增長 3.0%。 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車輛購臵稅優惠政策在2017年退坡為七五折,小排量乘用車銷量增速逐漸回落。對比 2009年、 2010年車輛購臵稅優惠政策從五折退坡為七五折,汽車銷量同比增速 45%下跌至 32%。 2018年,購臵稅減免政策退出預計對行業帶來部分壓力。盡管在 17 年上半年汽車銷量基數不高的情況下, 18年前四個月同比增速依舊不高,只有 2.8%。加之 17 年下半年特別是年末基數較高,后期同比增速承壓較大,我們判斷今年汽車行業增速為 0-2%,其中乘用車增速我們判斷將會在[1,3]的區間內。
2012-2018年汽車銷量及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是乘用車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均 GDP 持續上升,從 2006 年的 1.7 萬元上升至 2017 年的 6.0 萬元,人均消費水平和乘用車購買力大幅提高。我們計算出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從 2006 年的 38 輛增加到 2017 年的 156 輛,汽車保有量與人均 GDP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總量仍將維持穩定增速,居民消費水平及購買力水平上升,汽車市場天花板依舊較高。
2012年-2017年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和人均GDP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一、新能源汽車市場行業發展趨勢
201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后, 2016 年和 2017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明顯下滑,但也保持了 50%以上的高增速。在新能源汽車整體補貼力度下滑的大背景下, 2018年1-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超過 150%,增長強勁,未來市場空間有望繼續突破。
2013年-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2年-2018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占比高達85%,是新能車銷售主力軍。新能源乘用車從2014年以來迎來高速增長時代,即使在補貼政策變化的背景下, 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同比增長 151%,顯現強勁增長勢頭。其中 2018 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整體新能源車銷量的 85%。考慮到相關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和電動化趨勢的不斷演進,新能源乘用車未來發展前景將會更廣闊。
新能源乘用車2018年銷售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名全部由自主品牌包攬,其中比亞迪、北汽新能源、上汽乘用車、奇瑞汽車、吉利知豆分別位列一至五名,占據了市場過半的份額。
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格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純電動乘用車銷售 13.6 萬輛,占比 72%,插電混動乘用車銷售 5.4 萬輛,占比 28%。
2014年-2018年純電乘和插電乘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新能源乘用車2018年銷售結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3 年以來,我國混合動力汽車產量從 8124 輛增長到 2017 年的 12.5 萬輛,至今年復合增長率超過 98%,未來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2014年-2018年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新能源客車共計銷量 15897 輛,同比增長 321%;其中公交客車銷售 14919 輛,同比增長 307%,公路客車銷售 978 輛,增長 814%;新能源客車連續 4 個月同比高增長。
2018年、2017年新能源客車銷量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新能源公交、公路客車銷量及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新能源客車銷量共計 15897 輛,前 10 名車企銷量集中度 86.6%,銷量集中度相比新能源乘用車更高。
2018年、2017年新能源專用車產銷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 年我國新能源專用車產量共計 8973 臺,同比增長 195%,銷量共計 8227 臺,同比增長 28%。
2018年新能源專用車市場格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2018年各車型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2018年各動力類型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重型卡車市場供需狀況分析
隨著2018年的重卡銷量進一步超預期,市場上開始逐漸有更多看多今年的重卡行業的聲音。在去年年底時,市場大多數觀點認為 18 年重卡的銷量有可能發生斷崖式下跌,最好情況也最多到 90 萬輛的水平。 但目前市場上基本認為今年 95 萬輛的銷量是板上釘釘的,有一定概率沖擊 100 萬輛。
在 10-11 年重卡銷量分別達到 102 萬和 88 萬輛后, 12 年重卡銷量同比大幅下滑 28%,至 64 萬輛。 因此市場很多人認為 18、 19 年重卡銷量也會重蹈覆轍,出現斷崖式下跌。
2012年-2018年重卡行業年度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重卡分類種類是半掛牽引車、重卡整車和重卡非完整車輛。半掛牽引車全部都屬于物流車,重卡整車大部分都是物流車,重卡非完整車輛基本上都是工程車,相比于 10 年,目前重卡銷量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流重卡的比例已經從 2010 年的 59%提升到了 73%,而與之對應,工程重卡的占比從 41%下降到 27%。
2017年重卡銷量結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物流重卡的波動性小于工程車,工程重卡和挖機銷量的走勢比較接近,05 到 17 年的銷量的相關系數達到了 0.83。
對比之下,物流車相對走勢平緩,與挖機銷量走勢不是非常接近, 05 到 17 年的銷量的相關系數只有 0.54。物流重卡在這么多年銷量回撤比例也是遠小于工程重卡的。因此在物流重卡占比提高的情況下,行業波動性將不會像工程機械那么大。
工程重卡和挖機年度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物流重卡和挖機年度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隨著大部分工程的完工以及后續投入的停止, 2012 年卡車銷量的大跌,那次大跌其實是對前期問題的一個調整。而 16 年至今重卡行業景氣 的導火索是 16 年底開始的超載治理,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市場對重卡需求的客觀存在。超載治理帶來的運力真空使得 16 年底到 17 年上半年市場對物流重卡的需求有個一次性的釋放,但這種一次性的購臵行為并沒有造成“透支”, 10 年的經濟刺激計劃是透支了之后幾年的需求,因為短期的基礎建設工程是有做完的一天,但超載治理是對重卡市場的一個永久性的擴容,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物流重卡保有量處在上升通道,成長性大于周期性物流重卡保有量處于上升通道,成長性大于周期性。
18 年 1 月到 5 月,物流重卡出現了銷量同比下滑,但我們認為這是完全不需過分擔心的正常現象。 去年由于保有量一次性擴容帶來的物流重卡熱銷使得 17 年物流重卡的銷售基數較高,因此今年同比數據有所下滑是非常正常的。同時正如我們在第一章討論過的, 這次物流重卡的保有量是永久性的一次性擴容,而不是對未來需求的透支, 因此未來物流重卡的保有量還是會繼續上升,每年的新增需求會依然存在, 所以中長期來看物流重卡的銷量是很有保障的
2012年-2020年重卡行業分類別保有量測算和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2年-2020年重卡行業分類別銷量和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05 年至 2017 年兩類重卡的銷量和保有量,物流類重卡保有量穩步增長,從 2012 年的 264 萬輛增長到 2017 年的 392 萬輛,工程類重卡的保有量呈現一個波浪式的變動趨勢,最高峰出現在 2014 年的 221 輛。
2012年-2020年重卡物流車與工程車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2年-2020年重卡物流車與工程車保有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在 12-17 年間,物流類重卡保有量/GDP(輛 /億元)的比值有明顯的規律性,兩組數據的線性擬合,可以發現R^2=0.98,相關性極強。尤其是 14-17 年間,該比值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我們以 2017年的比值 4.74 為基礎,估計未來三年物流類重卡的年保有量與 GDP 的比值分別為4.68、 4.65、 4.63,通過預計 7%的 GDP 年增長率得出未來三年的物流類重卡年保有量分別為 414、 440、 469 萬輛。經過計算,未來三年與之對應的物流類重卡年銷量則分別為 78、 72、 73 萬輛。
2012年-20120年物流類重卡保有量與 GDP 的比值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在12-17 年間, GDP 不斷上升,但工程類重卡的保有量基本保持不變,此外,通過對工程類重卡的年銷量與挖機的年銷量擬合, R^2=0.83,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工程類重卡保有量將穩定在 200 萬輛以上的水平,工程類重卡保有量與 GDP 的比值不斷下降,可以測算出 17-20 年工程車的銷量。
2012年-20120年工程類重卡保有量與 GDP 的比值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2年-2020年重卡預計保有量和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