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背后的隱憂
2015/12/16 8:32:5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二年獲得豐收,年產量已達12000億斤左右,但糧食安全隱憂并不會因此而完全消除,居安當思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王巨祿在此間表示。在此“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二年獲得豐收,年產量已達12000億斤左右,但糧食安全隱憂并不會因此而完全消除,居安當思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王巨祿在此間表示。
在此間召開的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主辦的全國產糧大縣投資創新高端論壇上,包括王巨祿在內的一些農業專家普遍表示了對今后穩糧增收的擔憂。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要警惕當前出現的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必須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產能建設。”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在我國糧食實現連年增長之后,一些地方和部門出現了忽視糧食生產、減少農業投入的苗頭傾向,特別是進入秋天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區玉米、小麥價格呈現出不同程度下跌,已影響到農民明年種糧的積極性和意愿。
“目前國際市場糧價已開始上漲,如果農民種糧積極性再有所下降,自然災害等抑制糧食增長的因素若再出現,將極可能逆轉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的良好勢頭,對此我們應高度關注。”陳萌山說。
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則從歷史教訓角度對糧食安全提出警示。他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輪結構調整,前兩次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卻向農民傳遞了“壓低產量”的信號,形成了兩次糧食減產的局面。
資料顯示,1985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農業結構調整,隨后出現了糧食產量連續五年徘徊的局面,最后造成了供應不足、糧價連續上漲的結果。1998年起,我國糧食生產進行第二次結構調整,農民種糧意愿再次下降,糧食播種面積連續6年減少。2003年恰逢全國持續高溫和嚴重天氣災害,當年全國糧食大幅度減產。
與會專家認為,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牢牢地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上,要特別注重對我國糧食產糧大縣產能與投資建設。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日前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稱,占全國糧食總產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國800個產糧大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卻超過百個,貧困人口達3600萬,一些產糧大縣同時又是經濟窮縣、財政小縣,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糧財倒掛”現象十分明顯。
專家認為,要穩定當前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產糧大縣的產能是關鍵。但依靠產糧大縣自有資金、自我積累來實現這一目標難度較大,要從投資體制創新上考慮,加強對產糧大縣的扶持,最終實現全國糧食生產能力的鞏固和提高。
“糧食是典型的公共社會型產品,僅靠市場手段不能解決資金投入問題,但靠國家投入又遠遠不夠,這就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兩只手’的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快相關機制創新,構建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的投融資體制。”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農業貿易與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韓一軍建議,在加大對糧食主產省、主產縣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還要通過資金、金融等手段,積極引導一些企業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糧食的投資和建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