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貨業關店潮還在持續 O2O+體驗才是唯一出路?
2015/8/11 8:34: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大舉關店的不止是萬達,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曾經輝煌的百貨業陷入凋敝中,無論過去多么輝煌、多么人流如織的百貨公司,現在無一例外陷入被消費者拋棄的冷清中。而對于百大舉關店的不止是萬達,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曾經輝煌的百貨業陷入凋敝中,無論過去多么輝煌、多么人流如織的百貨公司,現在無一例外陷入被消費者拋棄的冷清中。而對于百貨業而言,大家不約而同的轉型自救的武器則是O2O與體驗式購物。
關店潮還在持續
從去年至今已經關了200多家百貨店
在經歷了2003年到2013年的黃金十年后,百貨業的衰退同樣來得迅速而猛烈。
外資百貨最先感受到了寒流。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馬來西亞百貨商百盛商業集團,接連陷入關店風波中。今年關閉了其在北京東四環店及天津的唯一一家門店。而從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英國最大連鎖零售商瑪莎百貨將于2015年8月份前關閉其在中國15家門店中的5家。在過去一年時間里,日本零售商華堂關閉了其在北京望京、西直門、北苑、右安門4家門店。
數據顯示,僅2014年一年,外資百貨商場關店達到141家,本土百貨商場也有60家不再營業。今年上半年,百貨業態關閉25家,而這場百貨業的關店潮還在持續。從關店城市分布來看,一線城市、沿海城市高于內陸城市,這也是百貨企業一般優先考慮的擴張路徑。“消費者以后去電商買東西,百貨業存在的基礎會越來越窄,不排除二三四線城市會有百貨業的生存土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而隨著電商的下鄉運動,百貨業這些僅有的生存土壤也在逐步流失。
業內人士指出,百貨業的關店潮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商品的同質化和營銷模式的雷同化,導致各百貨店之間惡性競爭加劇,打折促銷等價格戰常態化,使經營慘淡、利潤下滑,甚至負增長的局面經常上演;二是近年來百貨零售業又遇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漲,使各百貨店的經營成本上漲;三是百貨業也包括購物中心,遭遇到來勢洶洶的電商攻擊,在電商立體化全方位的圍剿攻勢下,多數百貨零售企業淪為電商的“試衣間”;四是受政策影響,過去占實體百貨零售業銷售額一定比例的集團消費下降了七成多。
O2O是萬能藥嗎?
O2O未必能轉型成功,但不做O2O似乎只能等死
在網購大潮的沖擊下,面對房租、人工等費用的持續上漲以及經營管理體制落后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傳統百貨業被迫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大多數百貨的轉型走的是同樣一條路徑——在“去百貨化”的同時,積極擁抱電商,探索O2O模式。
8月1日,在通州萬達廣場活動現場,萬達自己打造的飛凡電商APP推出了一系列線上閃購促銷,通州萬達廣場近200個品牌參與其中,1元搶美食、1元看大片等多種形式的優惠吸引了消費者踴躍參與。當天,萬達廣場也因為這場閃購活動變得熱鬧非凡。
O2O似乎成了百貨、購物中心轉型的萬能藥。今年,王府井與京東金融達成戰略合作,推出“白條”業務,而華聯股份早已和阿里巴巴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阿里巴巴為華聯及下屬公司提供企業O2O業務,目前逐步與華聯在流量、營銷、會員、數據、支付等層面探討新的合作模式。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除了阿里巴巴外,華聯股份合作的對象還包括BAT的另外兩家——百度和騰訊。互聯網企業對傳統零售企業的滲透最典型的例子是銀泰百貨和阿里巴巴,2014年阿里巴巴斥資53億元入股銀泰商業成為第二大股東,而近期銀泰商業創辦人沈國軍宣布將其持有的3.98億股銀泰商業股份轉讓,這也意味著持有32%股權的阿里成為銀泰商業最大單一股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告別私域運營煩惱!小慧AI三大新功能上線:AI側邊欄+數字員工+文案助手,效率飆升300%+
- “找回”失落文明、化身“古蜀祭司”……“AI+”賦能文博游奇妙體驗升級
- 重溯長征精神,盡展硬核實力——“愛瑪行萬里 京球助長征”活動圓滿收官
- 工信部:1—4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
- 一系列政策發力顯效 輕工業經濟運行延續穩中有進態勢
- 旅游列車加密開行 激活文旅消費潛能
- 新航道西安學校:深耕本地,托舉學子的留學夢想
- 重塑數字創作邊界,青瞳視覺聯合索尼中國研究院推出 CMVolcap 三維重建系統
- 教育部實施“宏志助航計劃” 專場招聘提供崗位110多萬個
- 今年前5個月鋼鐵行業運行總體平穩向好 鋼材消費結構正經歷深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