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和生物技術:營銷與創新一個都不能少
2014/8/6 17:33:5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醫藥和生物技術:營銷與創新一個都不能少在醫療健康投資中,醫藥的投資占比最高,也是并購交易量最大的戰場。不過在仿制藥備受青睞的環境下,是更看重營銷能力還是產品創新能力,一直是投資者爭議的話題。截至7月18日,在107家披露中報預告的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中,共有67家公司上半年業績預增,占比達到63%,其中有13家醫藥類公司的預增幅度超過100%,雖然細分板塊間業績逐步分化,但醫藥板塊整體業績情況較好。
醫藥行業整體氛圍較為樂觀。首先,醫藥是大的消費概念品種,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對于健康長壽的追求,使得醫藥行業的市場容量更趨樂觀。其次,醫藥行業目前面臨新產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如醫療體制改革對大宗藥品、基礎醫療器械等均會產生新的增量需求;新農村合作參保制度的推進,農村市場崛起。而新技術(如單抗、干細胞)則擴大了治療領域,提高了治愈率,推動消費升級。
預計未來5年,我國醫藥行業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15%左右。
相關數據對醫藥行業向好也有支撐。據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介紹,在醫療投資中,醫藥的投資占比最高。醫藥領域也是并購交易量最大的戰場,從案例數看,醫藥占46%;從金額上看,醫藥更是占67%。
但是在具體投資方向上,市場還有分歧,比如說,是投仿制藥,還是創新藥;再比如說,是投企業,還是團隊。
市場普遍認為,醫藥市場機會很多,無論是對藥企還是投資者,都是利好。
仿制藥受青睞
2014年7月,隨著萬艾可(俗稱“偉哥”)的專利保護到期,國內制藥行業一場“搶仿”大戰提前打響,包括白云山、天方藥業、常山藥業、聯環藥業在內的10多家公司都推出仿制計劃,只欠生產批文這一東風。
仿制藥是指與商品名藥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癥上相同的一種仿制品。美國是世界上制藥業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醫藥產品創制能力最強和專利保護叫得最響的國家。但是,在美國人用的處方藥中,40%~50%是非專利藥,而且仿制藥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仿制藥的生產,可以有效緩解藥品價格高企的矛盾,造福患者。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市場。
中國在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之前也曾大量引進仿制藥。時至今日,不少投資者仍然認為,相對創新藥,仿制藥市場的機會更大。“畢竟,未來中國的醫療市場是基礎醫療為主的市場。”中融康健資本董事長禹勃表示。
深圳高特佳投資集團是一家專注于健康產業投資的公司,多年來已經投資30家醫藥企業,其主要投資方向是血液制品領域,已經控股博雅生物(300294,股吧)、海康等企業,公司在化學藥和中藥領域也有涉及。其北京公司總經理、執行合伙人郭海濤對此也認為,在中國,如果要在仿制藥和創新藥之間做選擇,還是應該以仿制藥為主。“我們看到,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藥,到藥監局審核時,還是要參考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情況來決定進展。中國企業還要在學習和創新的路上堅持5~10年,才有可能超越。”
禹勃說,做創新藥很難,不僅是在中國,即便在美國這樣的制藥業最發達的國家,投資新藥的回報并不好,除了少部分幸運兒,大部分人都賠了錢。“你只要看看美國投資創新藥的基金就知道,過去15年其總體回報是負的。”
“一種新藥,從化合物的發現到最終上市,過程非常復雜,在美國需要10年時間,花費10億美元。中國不需要花費那么多錢,但費用也在逐漸上漲,而對新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某些方面不亞于FDA的要求。這導致新藥的研發過程也是越來越長”。廣州博濟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廷春介紹。
廣州博濟是一家新藥研發技術服務提供商,為企業提供臨床前的藥學研究,也包括臨床實驗和注冊申報,是新藥研發的全程服務商,至今累計為國內外300多家藥廠提供了新藥研究服務。
創新藥的機會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
深圳源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向陽認為,中國的新藥研發一直沒有做出來,投資創新藥的機會已經開始出現。“以前,我也認為仿制藥的機會更大,主要是因為支持創新藥發展的環境還沒有出現,首先是技術不支持,其次是資本市場不支持,最后產品市場也不支持。你搞出一個創新藥,銷售時還要給回扣,這種情況下做創新藥肯定很難。”
“但現在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與國際接軌,很多做創新藥的團隊都回國尋找機會,在中國做也可以有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可以利用全球資源,成本在降低,研發集中度和精確度已經提高。”楊向陽表示,這樣的成功案例已經有不少。
楊向陽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源興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主要從事基因治療、干細胞治療和腫瘤的免疫治療,參與了中國在這三個領域的早期發展。
王廷春也認為,雖然新藥的研發時間較長,但一旦能夠成功,市場回報也非常可觀。“中國大約有6000家藥廠,但真正能做研發的不超過1000家,而有能力從事新化合物研發的,估計只有二三百家。通常一個仿制藥出來,可能有100家藥廠都在做,即便拿到批文,參與招標時價格戰也非常激烈,回報有限。”
在美國傲銳東源科技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為無看來,創新的機會還是很大的。“美國一家公司研發出丙肝特效藥,8萬多美元一個療程,平均一片藥就價值1000美元,公司第一個季度就賣了20億美元,這就是技術革新的力量。”
在美國,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基因測序領域。很多遺傳病跟我們的基因有關,由此誕生一個行業。何為無曾參與世界第一家做人類基因組的公司,當時這家公司成立兩年就上市了,高峰時期市值沖到200億美元。“人類歷史上測試完第一套基因,花費了10億美元,后來喬布斯得胰腺癌,測試基因花了大約20萬美元,但現在基因測序大約僅需2000美元。2001年至2014年,基因檢測的成本大幅下降,就有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可能很少有人能花得起20萬美元,但能夠花2000美元的人大有人在。”
有人估計,在中國,僅產前診斷領域就有150億元的規模,中國有上百家企業提供基因測序服務,但基因測序儀器的主要供應商卻只有Illumina和LifeTechnologies(現被ThermoFisher公司收購)兩家,這兩家供應商不僅壟斷著中國市場,其在全球基因測序儀器市場的占有率也接近90%。
“其實,只要尋找到正確的技術資源,即便是在美國這樣高競爭的社會,也能有很多的資金回報。”何為無說。
看產品還是看營銷
在仿制藥和創新藥的爭論之外,制藥企業團隊的市場銷售能力是投資者更為關注的對象。
天津海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生物醫藥是公司的主要投資方向,約占公司總投資的1/5。“在我們的投資策略中,非常看重團隊的市場銷售能力,醫藥肯定是創新制勝,品種為王,但藥企的市場轉化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幾年很多基金和投資人說投了很多醫藥,但我說他們基本上投的不是醫藥,投的是市場,你能生產,我也能生產,為什么你做得好,我做得不好,因為你會營銷,我不會營銷。”楊向陽說,很多中國藥企拼的是廣告宣傳,拼的是營銷能力。但是未來真正的商業機會,真正考量投資者的,還是新藥的研發。
在投資界,向來有投資企業還是投資團隊的爭論,在醫藥領域的投資者也同樣如此。“我們認為,還是要投團隊,團隊第一要年輕,第二要能吃苦,第三要有營銷能力。”深圳高特佳投資北京公司總經理、執行合伙人郭海濤認為,這三點很重要,有的投資者也投資了擁有好產品的企業,但最后沒有做成功,關鍵是團隊不行。
何為無總結很多投資失敗的原因后發現,醫療企業要成功,關鍵是要做好四個M。
第一個M就是要有市場。醫療市場是一個永久市場,很少有人得了一個病,寧愿把錢捂在家里而不去治的。從胰島素到各種醫療器械,到基因檢測,到艾滋病的治療,再到丙肝疫苗,隨著技術的開發,醫療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大。
第二個M是管理團隊。有再好的機會,如果管理團隊不行,基本上也沒戲。醫療行業對團隊的要求尤其高,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要懂技術,要懂融資,還要懂管理。
第三個M是經營模式。美國有一家做代工的藥企就吃過虧,它到大藥廠去挖懂有機合成的人,付的工資比大藥廠高,回頭又去給大藥廠代工,即便拿到幾億元的單子,最后還是虧的。而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付給一個懂有機合成的美國人的工資,可以養活5個中國同類人才。最后該藥企及時轉變,很快就盈利了。
第四個M就是錢。生物醫療永遠是燒錢的行業,這個行業門檻很高,因此一定要有很強的資本實力。
禹勃說,從宏觀層面說,中國的醫藥市場每年都是增長的,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的變化,醫藥行業每年保持20%的增長是可能的。但從微觀層面,對每個具體的醫藥企業來說,形勢是嚴峻的,招標制的出現,讓藥品價格在不斷下降,什么企業都能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
據禹勃介紹,2014年5月,醫藥上市企業中,有19家公司停牌。行業集中度的形成已經不可避免。這給了優勢企業和各種投資者提供了很大的并購機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源網荷儲智”轉動零碳園區!固德威賦能打造國內首個重卡風光儲充一體化標桿
- 國企向新力 濰柴雷沃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
- 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啟動
- 君樂寶連續三年榮膺“中國卓越管理公司(BMC)”權威認證
- 人工智能技術為轉型按下“加速鍵” 鋼鐵產業正變得更“綠色”、更“聰明”
- 學習不“將就”,健康要“講究”:趕考小狀元森林氧吧5.0AI重慶旗艦店盛大啟幕!
- 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彌勒華融印象葡萄烈酒項目投產揭牌
- 京東超市“逢9必拍”升級 跨世紀年份酒1元起拍 引領酒類消費新潮
- 中國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模塊化解決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報告
- “影視+文旅”帶動“劇中同款”銷量增長 主題IP游成文旅消費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