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資銀行發展趨勢預測
2010/8/30 17:38:4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資銀行發展趨勢預測事實上,危機籠罩下的中國的銀行業近年來依然保持了穩健的增長速度。全球排名前十的銀行中,中資銀行占了三位,分別為排名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排名第二的中國建設銀行以及排名第五的中國銀行。但在體制機制和經營效率等軟實力方面,中資銀行與國際一流銀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面臨著市場化不足、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如何提升后危機時代的競爭優勢,探尋中國銀行業創新轉型的路徑成為熱議話題。
國際金融服務集團(UFS)董事局主席何世紅表示,后危機時代的中國銀行業亟待構建新的發展模式,提高資本質量、實行資本節約型業務模式將是未來銀行業轉型的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中國的銀行業本身也應練就一身適應多種環境的競爭力與靈活敏捷的適應力,能根據環境的變化迅速調整經營模式,遠離潛在的風險。
在新的金融環境下,中國的銀行業不僅要關注包括結構調整在內的宏觀經濟新形勢,而且還要適應銀行業監管變革和多變的市場環境,從而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整合。從業務角度來看,銀行需要實現可持續的獲利增長,尋求可變的收入來源,并提供不同的客戶服務和持續的產品創新,有效提升運營效率和風險管控。
此間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的成功轉型,意味著實現業務和技術的有機結合。下一階段銀行業獲取競爭力、實現轉型的重點主要聚焦在兩大核心領域:一是在自身和客戶以及其他相關者的關系方面進行轉型;二是重建核心流程及基礎架構支撐方面的轉型。其中,客戶需求成為零售銀行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需要通過五種方式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包括:新技術創新、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金融行業內合作創新、國際化創新和跨行業合作創新。
交通銀行副行長王濱此間認為,目前,國際性的大銀行的零售業務收入占比平均水平在40%到50%之間,而該比例在我國銀行業僅為25%左右,零售業務將成銀行業戰略轉型主攻方向之一。
王濱指出,我國銀行業應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努力抓住核心,打造特色,拓寬路徑,夯實基礎,推進經營模式的轉型,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抓住核心就是以客戶和銀行的價值增長為核心,注重提升競爭力的可持續性和價值形。打造特色,就是通過適度差異化的定位,建設財富管理特色,逐步培育獨特、不易被模仿的競爭優勢。拓寬路徑,就是堅定走國際化和綜合化兩條道路,著力提升對新市場、新領域的拓展能力。夯實基礎,就是不斷鞏固風險控制、人才和信息化三大基礎設施,為經營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撐。
10月30-31日,“歐洲和中國戰略合作與發展論壇”將在北京舉行,來自歐洲和中國金融界、能源界、文化旅游界、傳媒界的大鱷精英將蒞臨論壇,就金融業創新發展、金融監管、中國商業銀行發展路徑、中國碳金融市場構建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易會滿認為,中國銀行業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轉型之路應注意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如何加快信貸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二是怎么樣從資本消耗型業務向資本節約型業務的轉變;三是進一步加快從本土銀行向國際化銀行的轉變;四是如何加快從傳統的融資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務中介轉變。
顯然,由于增長模式的固化,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多,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亟待突破,在此背景下,中國銀行業謀求變局的轉型之路將異常艱難。而“歐洲和中國戰略合作與發展論壇”的舉辦,必將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使歐洲的經典銀行模式成為中資銀行轉型的參考樣板。
據了解,在2天會期里,“歐洲和中國戰略合作與發展論壇”將舉辦金融、能源、城市、文化與旅游、傳媒等5個“新的全球合作模式峰會”,還將舉辦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發展論壇、全國金融辦發展論壇等2個論壇。此外,第5屆中國金融市長年會也將同期舉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0-2020年中國縫紉機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 下一篇:國內鋼價波動情況預計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科沃斯機器人&慧博科技戰略合作:構建智能清潔領域創新模型,探索全域用戶增長新路徑
- “銀齡”學員迎來畢業季
- 第二屆“百模論劍”大賽 | 思特奇重塑企業智能觀,打造人機協作新范式
- 突破3000萬次計算!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計算機引領實用化量子計算新高度
- 詮釋三大“長板” 長城汽車6月銷售新車11.07萬輛 同比增長12.86%
- 海納AI面試官正式發布PC版,革新校招AI面試體驗
- 從潔凈工藝到全系統配套,愛瑧IZEN(又名:愛臻)種植體樹立種植牙品質新典范
- 固德威成功舉辦中日企業家可再生能源論壇,共謀變局下的綠色合作新篇
- 2025年一對一輔導平臺權威推薦榜單:嚴選優質平臺,護航學習之路
- 各地文旅場景“上新”活躍“夏日經濟” 新供給激發暑期消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