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太陽能電池行業可能需要進行整合
2009/11/29 21:14: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臺灣太陽能電池行業可能需要進行整合為快速發展的太陽能發電領域制造零部件的臺灣公司將經歷一段困難時期﹐并可能被迫進行整合。
這些企業面臨問題的原因是處在供應鏈的中段﹐并且不能進行垂直整合。這些企業均不生產用于太陽能板和電池的多晶硅﹐同時也基本未參與太陽能系統的整合。
同時﹐他們還受到來自大陸的低價競爭對手和本地大型公司的擠壓。
雖然需求不斷增長﹐但制造或組裝太陽能電池的臺灣公司利潤率下滑﹐他們除合并和創立自己的品牌外別無選擇。
元大證券(YuantaSecurities)預計﹐明年亞洲太陽能電池需求可能增長一倍﹐增幅高于全球的50%。
元大證券駐香港的分析師MinLi表示﹐太陽能電池行業最終將成為一個大宗商品行業﹐因為進入的門坎很低﹐這也正是大陸的公司為什么發展迅速的原因﹐因此必須開發自己的品牌﹐同時﹐如果規模不夠大的話將難以生存。
臺灣2008年出口了總功率90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總價值較2007年增長一倍﹐達到31.5億美元﹐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為11.6%。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MotechIndustriesInc.,6244.OT)董事長左元淮(SimonTsuo)預計﹐2012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發貨量將達到250億瓦﹐較2008年增長4倍。按產量計算﹐茂迪股份是臺灣最大和全球第八大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商。
但奔亞證券(PrimasiaSecurities)表示﹐強勁的需求導致了供給過剩﹐而且過剩狀況將持續至2011年﹐盡管發貨量增長﹐但明年太陽能電池價格將下降20%-30%。
臺灣還處在供應鏈的中段﹐既依賴上游企業提供電池生產原料多晶硅﹐也需要依靠下游系統整合商。系統整合商由于擁有品牌﹐能夠獲得較高利潤率。
左元淮表示﹐由于擁有對多晶硅供給的控制以及獲得政府貸款﹐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PowerHoldingsCo.,STP)和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ingliGreenEnergyHoldingCo.,YGE)等大陸公司得以進行垂直整合。
元大證券的Li表示﹐大陸企業的成本較歐洲企業低33%﹐較日本企業低22%。
太陽能電池模組組裝企業景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KinmacSolarCorp.)執行長黃炳鱗(RobertHuang)表示﹐目前臺灣有超過20家電池模組組裝商﹐總產能約600兆瓦﹐這一數字必須達到至少10億瓦才能具備規模效應﹐否則很難單從價格方面進行競爭。
不過﹐由于氣候變化方面的擔憂似乎必定將促使太陽能行業出現數十年的快速增長﹐一些資金雄厚的臺灣大型企業打算采取行動。
這些公司中包括晶片巨頭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Co.,TSM,簡稱﹕臺積電)和聯華電子(UnitedMicroelectronicsCo.,UMC)、平板制造商友達光電(AUOptronicsCorp.,AUO)、以及化工巨頭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FormosaPlasticsCo.,1301.TW,簡稱﹕臺灣塑膠)。這些企業均在發展各自的綠色能源業務。
近期﹐臺積電首席執行長蔡力行(RickTsai)接管了一個新的部門﹐該部門專門發展太陽能和發光二極管等清潔技術。
友達光電5月份成立了一家系統整合公司﹐同時在9月份通過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日本硅晶圓生產商M.SetekCo.15%的股權向上游和下游拓展了業務。
工業技術研究院(Industrial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分析師JayWang表示﹐臺積電等公司可能導致太陽能行業發生巨大改變﹐因為這些公司擁有強大財務實力﹐能夠進行垂直整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武漢局沉著應戰強降雪
- 下一篇:四川長虹新能源技術中心獲“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認定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直擊AICon北京現場:硅基流動首發煥新品牌及國際站!
- “工業+文化”釋放“新”魅力 工廠車間從幕后走向臺前打開文旅消費新空間
- “好房產品力峰會暨數字化賦能創新大會”圓滿落幕,聚焦產品力重構與成交效率提升
- 區域協同注入產業活水!“寧德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首站寧波成功舉辦
- 浙江景寧農戶19天賣10萬單!阿里陪跑計劃讓50歲“老姜頭”變身電商新農人
- 酷特智能開啟企業級應用市場新生態 企業智能體集群全面招商
- 軍校上新 今年招生有何新變化?一文詳解
- 山海共進 特創未來,2025 山特 T1 峰會成功召開
- “深海”力量!中國海油攜手電科金倉完成核心系統全面國產化
- “校企協同育人”鍛造畢業生“硬實力” 為學生鋪設從校園直達企業就業“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