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大模型應用仍需時日
2024/1/3 15:17:46 來源:中國電子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當前,生成式AI技術引發了一場計算范式和生產模式的顛覆式變革。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大模型正在走進工業制造業。“如果把大模型在消費端的落地比作一場一馬平川的平原戰,那么在工當前,生成式AI技術引發了一場計算范式和生產模式的顛覆式變革。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大模型正在走進工業制造業。“如果把大模型在消費端的落地比作一場一馬平川的'平原戰',那么在工業制造領域的落地則更像是一場溝壑縱橫的'高原戰'。”在近日舉辦的2023計算產業生態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機器人國創中心工業軟件部主任王挺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大模型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仍停留在簡單的自然語言交互方面,尚未下沉到專用的場景中,距離真正落地還需一段時間。
我國制造業企業規模化、全鏈條、多功能的數字化改造才剛剛起步,一些制造企業在生產環節中存在許多待解的難題,比如數據沒有打通,存在數據鴻溝。再比如,5G發展還不夠成熟,尚未實現網絡全覆蓋。“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是要實現最基礎的IT(信息技術)和OT(運營技術)的融合,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去探索更高級別的數字化、智能化。”王挺說道。
不可否認的是,大模型的出現給智能制造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如果把大模型嫁接在機器人上,可以讓機器人真正“動”起來,從簡單的自然語言交互升級至更為復雜的操作與控制,最終實現具身智能。如果把大模型嫁接在CAD這樣的工具軟件或者一些創作型軟件上,人只需要提供靈感,設計的過程交由算法與軟件來完成,這將大大降低工業設計的門檻。
通用大模型如火如荼地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資本與人才,很多制造企業也都希望能夠盡快將大模型引入工業場景之中。
在他看來,通用大模型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應用既要“向上”去做廣域的覆蓋,也要“向下”去做深度的覆蓋。這不僅涉及從產品設計到工藝規劃到生產再到售后等全生產流程,也涉及從原材料供應到物料加工、制造、運輸的供應鏈各個環節,以及ERP(企業資源計劃)、MES(生產管理系統)、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從生產計劃到制造執行的端到端的維度。大模型作為一種新的驅動變量,可以讓不同維度的生產資源實現更高效、更合理的優化配置,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舉個例子,大模型的出現讓“代碼商城”的概念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試想一下,機器人控制代碼、CNC(數控車床)加工代碼、PLC(可編程控制器件)代碼是不是可以利用大模型來生成呢?王挺認為,答案是“能”,但需要再往前跨一步,要針對它的語法規則、控制邏輯去做適配,才有可能真正起到輔助工業生產的作用。
“就現階段而言,通用大模型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大多還停留在自然語言交互的階段,尚未走到多模態級別。”王挺坦言,“除此之外,我們在工業軟件、控制器、網絡結構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也會影響大模型在工業領域的落地速度。”
作為底層硬件與上層應用之間的橋梁,工業軟件是數據流通與作用的關鍵,也是工業知識的重要載體。王挺表示,要打通模型與應用,首先需要一套自主創新的類似Midjourney、Office Copilot的生產力軟件充當給大模型喂“提示詞”的“橋梁”。目前國內工業軟件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很難扮演好模型與應用之間的“橋梁”角色。
“除了工業軟件,工業領域還涉及種類繁多的設備、控制對象、協議、網絡結構等,大模型需要適配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要補足的短板也還有很多。”王挺表示。
據王挺分析,未來工業領域應該會出現兩大類型的主流團隊,一類是專門針對模型去做基礎的底層優化的專業技術團隊,另一類是基于行業知識積淀去做提升工程的解決方案服務團隊。“我們呼吁產學研用各界建立共識,以合作共贏的方式來共同構建產業生態。”王挺說道。(記者 宋婧)
轉自:中國電子報
- 上一篇:電子信息制造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關鍵引擎
- 下一篇:工程機械行業進入波浪式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