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美麗中國
2021/12/8 10:46:1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李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要求再一次為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貫李瑩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要求再一次為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就要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經濟建設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已充分證明,經濟活動必須建立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各類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就是竭澤而漁。因此,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經濟建設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積極推進實踐創新,立足本地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把自然稟賦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了生態致富。經過塞罕壩人的不懈努力,荒原變林海、沙地變綠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綠化苗木每年還能帶來超過2000萬元的收入。隨著水體質量改善,吉林查干湖漁場實現年年大豐收,查干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這些事例充分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絕不是一對矛盾。“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只要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把生態環境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就可以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在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仍然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多年來,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只有切實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把污染排放降下來,環境質量才能好上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全國化解鋼鐵產能約兩億噸,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全國8.9億千瓦煤電機組達到超低排放水平,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但作為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我國產業轉型尚未完成,結構調整仍需深入。“十四五”期間,要常抓不懈、再接再厲。繼續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嚴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關口,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削減要求,對不符合規定的項目堅決停批停建。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引導重點區域鋼鐵、焦化等產業有序調整優化。按照“疏堵結合、分類施治”的原則,推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化改造,使其能夠符合生態環保要求。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倒逼傳統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近年來,落后產能的淘汰,也騰出了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為騰籠換鳥創造了條件,為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例如,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以環境治理為抓手,淘汰化工、電鍍等高污染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一批電商平臺在此安家,碧桂園集團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重大項目也在此落戶,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唯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現代信息技術裝備等高新產業,提高單位產品的附加值,才能實現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獲得更大經濟效益的目標。麻涌的做法值得借鑒。一方面,筑巢引鳳,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營商環境、市場環境吸引高新企業落戶;另一方面,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裝備的研發、應用與推廣,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尤其要提高環保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使其在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帶動經濟增長和就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要加快形成綠色產業格局,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