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在疫情防控中筑牢生態環境安全防線
2021/12/6 10:46:1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陳建華今年10月17日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歷了自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后,突發疫情風險最高、傳播擴散風險最大、疫情波及范圍最廣、應急處置難度最大的一輪輸入疫◆陳建華
今年10月17日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歷了自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后,突發疫情風險最高、傳播擴散風險最大、疫情波及范圍最廣、應急處置難度最大的一輪輸入疫情,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多點多源疫情防控的復雜局面。寧夏生態環境系統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堅決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線。
圍繞“一個目標”, 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此次疫情發生后,醫療廢物產生量從15.7噸/日增至282.6噸/日,是疫情前日均值的22.8倍,是去年的18.3倍,給醫療廢物及涉疫廢棄物的規范收集、及時轉運、安全處置帶來巨大壓力。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高度重視醫療廢物安全處置工作,多次就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作出批示,自治區黨委督查室、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等持續反饋醫療廢棄物收處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
面對嚴峻的形勢,寧夏生態環境系統通過開展精準防控、查找補齊短板、強化統籌保障等措施,全面激活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先后聯合自治區衛健委、住建廳等部門制定印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醫療廢物、涉疫廢棄物環境管理,醫療廢水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監管,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執法監管等一系列文件。及時啟動6個協同應急處置設施,協調疫情發生地政府增加醫療廢物、涉疫廢棄物運輸車輛和收集人員,協調辦理運輸車輛通行證,規范醫療廢物及涉疫廢棄物的收集包裝消殺,做到規范收集、及時轉運、安全處置。
組成工作組,分片包抓,深入各醫療廢物處置單位、核酸檢測采樣點、協同應急處置設施單位等,現場督導醫療廢物收集轉運及應急處置工作,確保做到醫療廢物專區收集、專人管理、專車轉運、專企處置,應收盡收、應處盡處,實現日產日清、全程閉環。
提升“兩個能力”,打開疫情防控新局面
首先,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寧夏全自治區5市共有5家專業醫療廢物處置企業,處置能力僅有32噸/日。其中,銀川市寧夏德坤環保科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寧夏唯一具有焚燒工藝的處置單位,其他4市處置能力均為3噸/日,工藝均為高溫蒸汽滅菌。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寧夏加快提升全區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全區5家醫療廢物處置企業通過升級改造擴建、購置新設備等方式,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提升到了47噸/日,增長了47%,預計2022年全區醫療廢物常規處置能力可提升至52.3噸/日。
同時,積極提升協同應急處置能力。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印發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規程,明確了寧夏全自治區6家醫廢和疫情生活垃圾協同應急處置設施單位和服務范圍,及時協調啟動、打通了分類管理、分流處置通道。截至目前,全自治區現有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設施單位6家,協同應急處置能力205噸/日,及時緩解了醫廢處置專業機構壓力。
其次,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自今年3月起,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牽頭組織在全自治區開展了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醫療污水專項整治行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完成了寧夏危險廢物監管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擴展了包括醫療廢物數據、視頻監管在內的6個子系統,專門增設了疫情防控模塊。全自治區醫療衛生機構排查存在醫療廢物監管、醫療污水監測消毒、輸液瓶袋監管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215個,目前已經全部完成整改。寧夏全自治區604家公立醫院、社會辦醫、疾控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五類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完成醫療廢物暫存間在線監控設施建設,1548家醫療衛生機構已納入申報登記系統。全自治區二級以上89家醫療衛生機構,完成了醫療污水在線監測裝置建設任務,實現了全自治區醫療衛生機構“兩個監控”全覆蓋和數據信息共享共用,進一步完善了醫療衛生機構監管長效機制,彌補了多年來醫療衛生機構生態環境監管的短板弱項。
完善“三項機制”,形成疫情防控新格局
完善指揮體系。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體系,將醫療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等工作納入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領導指揮體系,強化統籌協調,保障所需的車輛、場地、處置設施和防護物資。理順醫療廢物處置體制機制,壓實地方政府增強危廢監管和處置能力的組織領導責任。生態環境部門履行加強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活動中的環境污染防治監管職責,逐步走出生態環境部門被視為醫療廢物及專業處置單位主管部門的誤區。
完善應急機制。早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寧夏針對重大傳染病疫情可能出現的風險狀況,組織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編制重大傳染病疫情應急預案,將疫情防控工作納入對各市縣區的效能考核。每年組織地級市聯合衛生健康、公安等部門開展應急演練,組織全自治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現場觀摩,加強各環節的風險管控。通過分片包抓、現場執法檢查、向處置企業派駐駐場人員、實行扁平化指揮等方式,加強與醫廢處置單位、協同應急處置單位及衛生健康部門的溝通聯系。強化監測預警、綜合研判,及時啟動協同應急處置設施,實施分類分流處置,緩解醫廢處置單位壓力。
完善聯動機制。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第一時間制定與屬地指揮部、衛健委、處置單位、社區街道協同聯動的醫療廢物執法督查工作方案,成立執法檢查組,關鍵崗位實施24小時值班值守,確保涉疫情醫療廢物以及醫療機構、隔離酒店、核酸檢測采樣點產生的醫療廢物優先收集處置。全力做好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全鏈條閉環管理,確保做到醫療廢物規范收集、及時轉運、安全處置。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