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奏響生態修復“黃河大合唱”精彩樂章
2021/10/17 13:35:02 來源:山西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櫻花迎春,丹若驕陽,紫薇染秋,臘梅傲雪……位于沁河支流丹河流域內的白馬寺山,經過地面塌陷治理、矸石山治理、邊坡加固、水源恢復、耕地整治和植被重構等生態修復治理,荒山披綠裝,櫻花迎春,丹若驕陽,紫薇染秋,臘梅傲雪……位于沁河支流丹河流域內的白馬寺山,經過地面塌陷治理、矸石山治理、邊坡加固、水源恢復、耕地整治和植被重構等生態修復治理,荒山披綠裝,達到了與周圍生態環境協調一致的效果,成為了晉城市區建設優良人居環境的一道天然生態屏障,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兩年來,山西省高標準編制出臺發展規劃,高位部署推動,主動謀劃作為,深度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明確了生態保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5個方面重點任務,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落實,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針對山西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地質環境脆弱、治理恢復難度大等問題,山西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改革牽引驅動,完善政策體制機制,強力推動項目落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重大進展,奏響了新時代生態修復“黃河大合唱”精彩樂章。
礦山生態修復
筑牢生態安全“綠色長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直以來,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全力破解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如何雙贏這個世界性難題。幾代平朔人精心營造的復墾生態長廊,已成為朔州大地最為靚麗、最為壯觀的一道風景線,開創了我國礦山土地復墾的先河。
記者了解到,中煤平朔礦區開發年限預計將持續到2095年,礦區面積將達380平方千米,復墾面積將達到1.8萬公頃,將為社會增加27萬畝的優質土地,相當于5個澳門的面積。
山西省高位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治理,積極開展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重點城市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姚青林表示,山西省全力開展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在7市27縣實施了2859公頃治理修復任務。目前,項目主體已全部完工,進入竣工驗收階段。大力開展黃河流域重點地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在6市29縣實施了1223公頃治理修復任務,目前治理工程如期推進。今年還將啟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兩期共2657公頃生態修復治理任務。
項目落實
全面提升生態效益
青山在哭泣,綠樹在呻吟,山澗的一草一木在年復一年中無奈地訴說。這就是山西汾西正暉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昌元煤礦上馬之初井田范圍內“千年火山”隨處肆虐的真實寫照。
通過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和推進,昌元煤礦已完工范圍內隨處可見的火區和塌陷區已徹底消失,大溝深壑被填平,小塊地、裸巖地、火燒地、荒山荒坡變成了大塊地、平地、梯田、林地,增加了土地面積,提升了土地質量,推進了綠色礦山建設,永久修復了脆弱生態,變“千年火山”為“萬年綠色”。土地復墾率達到100%,植被恢復率超過100%。
針對國土綠化,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積極開展汾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公路和流域兩岸綠化工程,營造水源涵養林10萬畝,水土保持林5萬畝,造林綠化總面積達到15萬畝;推進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的綜合治理工程,植樹造林面積達到140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總面積達到969平方千米;系統開展各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4個,退化草地補播及草地生物災害防治2.8萬畝,通過項目實施,將進一步打通呂梁山區生態廊道,筑牢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安全屏障,促進呂梁山國家級集中連片特困區的生態扶貧。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曾波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實施的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涉及太原、忻州兩市和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古交市、婁煩縣、寧武縣、靜樂縣6個縣(市、區)81個項目,總投資83.07億元。項目完成后,可綜合治理地表塌陷及地質災害面積74.77平方公里,水源涵養面積233平方公里,農用地整治面積44.10平方公里,溝坡治理面積34.09平方公里。
產業富民
生態保護修復助力高質量發展
靜樂縣豐潤鎮慶魯溝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通過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林業主導生態脫貧、康養產業致富三大舉措,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的機制、體制,實現了生態改善、收入穩定、宜居宜業、老有所養。
在這里,構建起了“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對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群體,通過“低保+養老+退耕補助+土地流轉金+光伏、農機收益+政策措施+集體股份分紅”等收益綜合予以兜底保障。
生態環境治理全面提升了生態效益。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探索復墾土地的循環利用,大力培植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生態產業,為企業轉型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在該公司一萬余畝的生態示范園內,已建成了300個日光溫室,1.6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年產蔬菜600余萬斤、培養蝴蝶蘭30余萬株,還有一個年出欄肉羔羊4000余只的羊場。土地復墾造就了新資源,創造了新的生產力。
近日召開的山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提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山西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因地制宜推進生態富民、產業富民、技能富民,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事業建設。
姚青林表示,省自然資源廳將狠抓項目落實。按照《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及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完善項目標準建設,強化項目全程管理,系統實施生態修復。按照每年度不低于現存量30%的目標進行治理修復,確保到2024年底,基本完成山西省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
轉自:山西經濟日報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科沃斯機器人&慧博科技戰略合作:構建智能清潔領域創新模型,探索全域用戶增長新路徑
- “銀齡”學員迎來畢業季
- 從潔凈工藝到全系統配套,愛瑧IZEN(又名:愛臻)種植體樹立種植牙品質新典范
- 詮釋三大“長板” 長城汽車6月銷售新車11.07萬輛 同比增長12.86%
- 第二屆“百模論劍”大賽 | 思特奇重塑企業智能觀,打造人機協作新范式
- 突破3000萬次計算!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計算機引領實用化量子計算新高度
- 海納AI面試官正式發布PC版,革新校招AI面試體驗
- 固德威成功舉辦中日企業家可再生能源論壇,共謀變局下的綠色合作新篇
- 2025年一對一輔導平臺權威推薦榜單:嚴選優質平臺,護航學習之路
- 各地文旅場景“上新”活躍“夏日經濟” 新供給激發暑期消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