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修復塑料可用于航天工程及外科植入手術
2014/5/15 12:23: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自我修復塑料可用于航天工程及外科植入手術作為經典的宇航員求救信號,“休斯敦,我們有麻煩了”或許正在走向銷聲匿跡的那一天,而這還要感謝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具有自我修復機制的塑料。這種材料能夠修補直徑達1公分的空洞,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恢復材料絕大部分的原始強度。
自我修復塑料可用于航天工程及外科植入手術
能夠自我修復的聚合材料——比較典型的是塑料——并不是什么新東西。但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材料學家Windy Santa Cruz指出,迄今為止,這種材料只能夠修復非常微小的缺口——最多不超過幾毫米。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Santa Cruz和她的同事將化學與機械工程學研究結合起來。這項技術的優勢在于瞄準了能夠在潛在的災難性損傷——例如很難接近的彈道沖擊損傷或裂紋——之后修復自身的合成材料。
研究人員在5月9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研制了兩種當分開存放時不起化學反應的液體。然而將這兩種液體混合后會引發兩個反應——第一個反應能夠把混合物變成凝膠,第二個反應則逐漸將其凝固成硬塑料。
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是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合并這兩種液體,使兩個反應在一個單一的系統里發生,并且是在不同的時間。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從身體的靜脈和動脈網絡中獲得了靈感。他們首先使用了包含有微小通道的普通塑料。這種材料是在塑料呈液態時加入纖維,之后在其凝固后除去纖維所制成的。研究人員隨后在每一個“微通道”中注滿了其中一種液體。該研究合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家Jeffrey Moore表示:“你可以把這些微通道看作是一個脈管系統,就像血管那樣。”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塑料進行了受控沖撞,旨在形成一個孔洞和無數的裂縫,從而測試其自我修復能力。這一過程導致微通道破裂,進而使液體流出、混合并最終固化。
Moore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液體被泵入微通道,凝膠最終跨越了整個受損的區域,并完全填充了空隙的空間。”
在這一過程中,注滿一個直徑約為1公分的孔洞需要20分鐘,而這種凝膠大約需要3個小時便可以凝固為堅硬的塑料。研究人員如今正在致力于使這套系統能夠以更快的速度自我修復。
并未參與該項研究的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市西北大學化學家Fraser Stoddart指出,這項新技術的潛在應用范圍從航空航天工程一直到外科植入手術。Stoddart說:“這一研究表明,我們能夠期待自動修復比之前所想的更大長度尺度的斷縫、裂痕和孔洞。”
但Stoddart強調,現實生活中的聚合物斷裂可能比實驗室中所產生的斷裂要復雜得多,因此自我修復機制可能需要依賴于多種技術的結合。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