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需求旺盛是直接決定旅游發展的基本力量
2013/6/25 16:53: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民生需求旺盛是直接決定旅游發展的基本力量旅游產業就是民生產業
對于普遍意義上的民生本質可以從三個層次上去把握:從人的權利分析,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從人的需求來分析,民生是指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即保證生存條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普遍需求;從責任主體分析,民生保障是政府執政的最高標準。
從旅游產業發展的目的上來看,傳統的旅游產業的基本要素如“吃、住、行、游、購、娛”等都是非常具體的民生形式或者民生環節。所以說,旅游產業內在地具有促進經濟發展、構架和諧社會、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民生的功能。在人類社會進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公平、和諧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發展理念,旅游作為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的幸福產業。也就是說,旅游產業本身就是民生產業。
旅游產業的民生價值導向
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東西差距明顯,各地旅游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特點。發展旅游產業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來滿足公民多樣化的旅游和民生需求。
一是滿足民眾的擴大交往融入社會的需求。當民眾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障之后就產生了社會相互關系發展的需要,即通過社會交往開始融入社會,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追求認知社會、人際交往等。旅游就可能成為滿足此需求的一種平臺,如青年人走入社會、擴大視野、增長見識、交際朋友、積累社會經驗等需要為旅游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是滿足民眾的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人類的最高需求有“自我實現需要”和“受人尊重需要”兩個層次。當人們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才會產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旅游動機。旅游方式可以將人們的成長需求與發展需求結合起來,通過提供休閑型、度假型、享受型、成功之路型、文化體驗型等旅游產品,來不斷滿足民眾對提高生活質量、追求幸福感、完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三是滿足民眾參與旅游生產的需求。旅游作為勞動密集服務型的第三產業的龍頭、世界第一大產業,其提高就業率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容納能力很強。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就可以直接擴大社會就業,增加收入,達到以旅促農、以旅強農以及優化經濟結構的目的。
四是提升民眾的精神文明素質。旅游業發展與民生關聯的要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四個層面。其中文化層面是反映民眾的旅游文明的意識、知識和道德程度。旅游產業在為旅游者提供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旅游產品消費的同時,也在改造和提升旅游者的文明素質。
旅游產業的民生制度規范
構建平等、公益的旅游發展機制,把旅游業打造成人民群眾高質量生活、享受人生的幸福產業,這本身就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所倡導的旅游產業發展指導思想。而要按照民生工程的思路規劃和發展旅游產業,必須首先解決制度規范問題,在制度約束和法律規定上將旅游與民生深度地統一起來。
在這方面,2011年7月山東省在全國第一個發布了《國民休閑發展綱要》,2012年6月,國家旅游局發布了全國性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到目前為止,全國各省級地方政府都基本編制和發布了這方面的規劃綱要。這些綱要的基本編制思路就是將旅游產業發展與民生建設結合起來,特別強調按照民生工程和提高幸福指數的要求規劃和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發展不能單純強調經濟意義,要特別注重公益意義。
具體來說,一是提出發展國民休閑要以滿足全體人民休閑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休閑制度的設計與保障、休閑設施的開放、休閑產品的開發等,都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二是要求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全面兼顧高、中、低不同收入人群的休閑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使人民群眾都能夠平等地“享有公共休閑產品和服務”;三是要充分尊重公民的閑暇權、休息權,要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鼓勵職工利用休假、法定節假日旅游,包括帶薪旅游;四是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建設公益性旅游咨詢設施、完善為本地市民日常休閑、游憩、娛樂服務的開放性場所,完善城郊旅游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五是要更加關注特殊群體的旅游休閑需求,要求政府投資的旅游景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軍隊離休退休干部、未成年人、宗教人士及學生等特定對象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城市公園、科技館等公共文化休閑場所應當逐步免費開放;六是要求降低門檻,使更多的人、特別是低收入者能夠參與旅游,享受旅游。
促進民生旅游發展的措施
創新民生旅游的形式。以低成本和形式多樣化為原則創新民生旅游形式,充分利用節慶活動、民族習俗、宗教儀式、祭奠祭祖、招商活動、體育賽會等方面的機遇,提供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以消費門檻低,惠及面廣和影響深遠為導向,促進休閑旅游真正走向民間,走向平民百姓。改革旅游產品的價格模式,根據季節和時令,實行靈活多樣的價格,使更多的貧困家庭能夠享受到平時高收入者才能夠享受的旅游產品。在城市大力發展中秋賞月、鄰里派對、社區長街宴、消夏晚會等極具群眾性、公益性的民生旅游和文化活動形式。
提升旅游服務民生的能力。根據國家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要求,一是要全面制定和實施全民旅游休閑計劃,推進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推動旅游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二是要通過農村生態觀光、農業體驗旅游,拓寬貧困和民族地區的非農就業渠道,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要積極倡導和推行誠信服務,實行“陽光服務、透明價格、一次收費、全程旅游”;四是要將民生特點突出的旅游形式和產品劃歸基本公共產品均等化的范圍,按照公共產品進行提供;五是各級政府應該對民生旅游的發展進行政策扶持,提供一定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政策支持。
選準民生旅游的發展重點。一是在欠發達地區,要側重于當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百姓脫貧致富和增強文明意識。形式可以選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體驗旅游等,促進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習俗、生態文明與旅游的結合。二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要側重于休閑消費大眾化,并逐漸培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全面推動餐飲、住宿、交通、游覽、娛樂、購物等大眾服務業發展,多樣化、個性化、層次化的旅游產品不斷出現。三是在旅游創新上,要側重于多思考、規劃、支持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旅游產品的發展,如“旅游希望工程”、獎勵旅游、福利旅游、教育旅游、商務旅游、體育旅游等,進一步提高旅游惠民和利民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