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匯率并非貿易不平衡主因 制裁中國將爆發貿易戰
2011/10/13 15:32:4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匯率并非貿易不平衡主因 制裁中國將爆發貿易戰匯率再創新高
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言人10日表示,德國、法國已開始就實施一攬子解決債務危機的措施展開工作,這令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改善。在這一背景下,國際匯市美元大幅走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則暫別短短一個交易日的下行,再度走升并創出新高。
數據顯示,盡管近期美元指數不斷走高,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升值幅度仍然較大,一個月內已累計升值達到500個基點。
與此同時,中間價的波動彈性也明顯增加,1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前一個交易日大幅跳升100個基點,而就在過去一個月內,中間價單日波動幅度更是多次超過100個基點,如此頻繁的大幅波動在以往比較少見。
央行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當前人民幣匯率靈活性顯著增強,人民幣實際匯率已大幅度升值,并趨近均衡水平。
匯率并非貿易不平衡主因
11日是美國國會參議院即將就《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進行投票表決的最后期限,分析人士認為,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幣匯率,美國國會參議院對人民幣匯率發難沒有道理。
“美國把貿易收支不平衡和高失業率都歸咎于人民幣匯率實在荒唐,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同濟大學財經與證券市場研究所所長石建勛評論稱。
自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了30%左右,而同期美國的失業率則從7%升到了9%以上,可見,美國失業率上升與人民幣匯率并沒有明顯的關聯。
而另一份有關美國貿易收支與就業關系的數據則印證了美國貿易收支與失業率上升也無明顯關系。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9年美國經濟衰退期間,美國國際貿易收縮12%,貿易逆差從2007年的6550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3630億美元,同期美國卻增加了600多萬失業人員。
制裁中國將爆發貿易戰
美國高頻經濟信息社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10日表示,如果美國執意針對人民幣匯率問題制裁中國,將會引發貿易戰,從而損害兩國經濟發展。
美國國會參議院預計將于11日就所謂“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進行最后投票。如果最終這一法案在國會兩院通過并經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美國政府就可以對中國進口產品實行大面積的單方面關稅制裁。
對此,溫伯格認為,這一法案是“老調重彈”,是在為美國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的窘境尋找“替罪羊”。“對于美國政客來說,沒有什么方法比指責并制裁中國更簡單的了,反正中國人又不在美國大選中投票。”
溫伯格表示,五年前,美國參議院就曾要求人民幣升值35%,以解決兩國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但2005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了22%,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中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程度就更大,但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依然強勁。
溫伯格援引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報告稱,美中貿易給美國帶來的就業崗位超過美國因此喪失的工作機會。
后市波動彈性有望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一段時間,當美元作為避險工具持續走高的同時,外圍市場出現了看空人民幣的風潮,特別是在9月下旬以來,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市場連續出現人民幣貶值預期,這與中間價的持續走高形成明顯反差。
對此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認為,NDF價格出現變動,這主要是受到近期美元指數快速上升的影響所致,但這并非代表人民幣未來會出現貶值。此外有銀行交易員認為,這種反差體現出央行在向市場傳遞主動調控的信號,有利于熨平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沖擊。
對于人民幣匯率后市的走向,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考慮到未來美元中期弱勢難改,再考慮到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未來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呈小幅升值態勢,并且彈性會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