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渝味,重慶非遺美食大盤點
2022/6/8 18:22:46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磁器口麻花、城口老臘肉、江津米花糖......這些非遺小吃,大家已經耳熟能詳,F在詳細介紹一下私藏的非遺好味道。磁器口麻花、城口老臘肉、江津米花糖......這些非遺小吃,大家已經耳熟能詳,F在詳細介紹一下私藏的非遺好味道。
北碚豆花
重慶有句老話說“北碚豆花土沱酒”,但重慶豆花這么多,北碚的好在哪?選料精+調料齊+工藝精湛北碚豆花主料黃豆,是精選的高山春豆,經過打瓣、去殼、浸泡、磨漿十幾道工序制成。潔白細嫩,柔軟綿扎。調料由精選的紅海椒、花椒油,小磨麻油,上等醬油、火蔥、等10多種佐料,調合而成。麻辣鮮香,美味可口。
北碚豆花的聞名,始于盧作孚先生有36道小菜的“豆花宴”。1927年,事前宴請之風盛行。節儉的盧作孚先生卻以簡單豆花類的小菜款待來客。沒想到,豆花引來如潮好評曾有著名作家在《人民日報》上發文回憶:“子英同志(盧作孚之弟)留我們吃便飯,桌上擺著三十六件小菜,量都不多,非常可口,是北碚風味……”現在北碚招待客人,豆花依舊是必備之菜品。以待客風俗習慣在碚保留下來了。
黔江,官村麻糖
“麻糖鏨鏨響,細娃牙齒癢。”小時候,總有走街串巷的賣糖人擔著挑子賣麻糖。叮叮當當的響聲,是童年最甜蜜的回憶。
官村麻糖成為非遺美食之一,憑的就是它的“甜”。官村麻糖甜而不膩,彈牙爽口。這來自官村的純手工技藝。
最初官村100余戶都在制作麻糖,在附近村子沒市場沒銷路。便有麻糖匠人挑著麻糖遠走他鄉,走村入戶售賣,辛苦將這份技藝傳承至今。
豐都,麻辣雞塊
豐都麻辣雞塊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當地人無意間將“水八塊”佐料與雞肉拌在了一起,就此成就了豐都麻辣雞塊的雛形。
麻辣雞塊的佐料講究三油三重,油辣子、紅油、香油;辣椒重、花椒重、湯鹵重。這樣的麻辣雞塊,色澤紅亮鮮香,香味濃郁四溢,味道麻辣鮮甜,入口肉質勁道而細脆。
現在,豐都麻辣雞塊借助電商,暢銷國內,遠銷海外。僅在豐都就有近400余家,這份非遺文化正順利為豐都人帶來收益。
酉陽,土家油茶湯
酉陽,土家族聚居地之一。山清水秀,美食如林,其間最具特色的是當地的土家油茶湯。清時,有記錄“土人以油炸黃豆、包谷、米花、豆乳、芝麻諸物,和油煮茶葉,作湯泡之,餉客致敬,名曰油茶”。
土家油茶湯味美適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凡是貴客臨門,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噴噴的油茶湯款待。
璧山,來鳳魚
來鳳魚得名于它的出生地來鳳驛?滴跷迨(1711),來鳳驛開設鄧家魚館,創菜“來鳳魚”,成為重慶江湖菜鼻祖。歷經三百余年,來鳳魚的“麻辣鮮香嫩”不僅完整保留,更發揮到極致。
三百年技藝磨練,烹制來鳳魚的刀工技法有20余種、味型除麻、辣、甜、咸、鮮香5種外,還有21種復合味道、烹飪技法有煎、炸、燒、炒、餾、晦、烤等30種。
現今,重慶非物質文化璧山來鳳魚傳到了11代。它的技法需要通過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進行傳承。一教一學間,留住了一個味道,也留住一座城市的歷史,留住一段文化的根。
奉節,竹園盬子雞
盬子雞起源于奉節縣竹園鎮,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湯清味濃,滋補養身。
化汽為湯的器皿盬(gu,同古)子,外形像一面鼓,上面有“天鍋”,底部呈喇叭狀,十分奇特,只有奉節竹園鎮的鄉間民窯可以燒制。歷經四代改良,湯味越發醇厚。
盬子雞,不止是器皿精良,用料更是繁復。高洽壩的蘑菇山筍,大水淌的臘肉山雞,杏子樹的陳年大頭菜,未開叫的公雞.......
想來是從器具到食材的精益求精,才讓一道盬子雞,傳承了兩百多年,為竹園鎮留下世代相傳的技藝。
大足,郵亭鯽魚
郵亭,位于大足的最南端,是舊時下到重慶,上達成都的必經驛站。那時,本地漁民依托郵亭開起了鯽魚店。這里煮出的鯽魚以其味鮮、細嫩的口感,名聲遠播。
郵亭鯽魚的辣,不同于一般的香辣,它充分刺激味蕾的同時,又帶著一絲溫和。這讓人們可以細細品味郵亭鯽魚的滋味。
現在,郵亭部分食店還出品了袋裝、罐裝即食,方便大家作小吃食用。
合川,雞肉抄手
合川雞肉抄手在1999年被重慶市政府命名為“重慶名特風味小吃”、2009年入選重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抄手餡心細嫩、湯汁鮮美、面皮潔白、軟而不絨、油而不膩。這門手藝唯一的傳承人呂登華,現苦惱于傳承難題。雞肉抄手不同于其他非遺美食,它價格低,利潤薄。
如今,飲食多樣化,食客也是驟減。但,他說:“這門技術目前只有我的兒子和侄子掌握了。但不管怎樣經營,我一定會把這門傳統技術傳承下去。”
這就是重慶成為美食之都的原因。一代代地精進改良,始終如一的堅守。一顆匠心,一份傳承。有燈就有人。有他們,重慶的美食文化就能繼續傳承下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