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文旅特色縣城 推動旅游創新發展
2022/5/17 9:09:12 來源:中國旅游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對完善縣城旅游服務設施,加強縣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文化旅游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對完善縣城旅游服務設施,加強縣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文化旅游專業功能縣城等作出部署。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有大量歷史底蘊深厚、自然人文資源獨具特色的縣城,不僅是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熱門旅游目的地,在這些縣域內,文旅發展與城鎮化建設攜手共進,取得了積極成效。
突出文旅功能發展文旅產業
《意見》提出,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縣城發揮專業特長,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強化產業平臺支撐,提高就業吸納能力,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意見》還提出,根據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培育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特色民宿、養生養老等產業。
隨著大眾旅游的繁榮發展,我國縣域經濟中的文旅業占比呈上升態勢。一些文旅資源富集的縣城,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著力展現特色,突出縣城的文旅功能,有效推動了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山東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推動縣域旅游縱深發展。截至目前,山東共有8個縣(市、區)被評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有效發揮了示范區輻射、帶動、示范和引領作用。
其中之一的齊河縣,近年來深入實施“文旅強縣”戰略,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立縣產業來打造,按照“項目集群化、品質精致化、基底生態化、全域融合化、品牌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做大做強文旅產業。
齊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丁梅介紹,縱觀齊河旅游10多年的發展歷程,實現從“一個項目、一條路”到“一個集群、一大板塊”的華麗蝶變,得益于“項目未動、服務先行”的營商環境,得益于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齊河高標準打造黃河國際生態城,高規格建成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歐樂堡夢幻世界、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等旅游景區,輻射帶動黃河文化博物館群、濟高國際康養文化基地等20余個文旅項目相繼落戶,形成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
為進一步推動縣域文旅高質量發展,四川省近年來著力打造天府旅游名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綿竹市正在創建天府旅游名縣。
綿竹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綿竹年畫的發源地。近年來,綿竹大力開拓農耕體驗、文化研學、鄉村采風等文旅產品和服務,打造了年畫村鄉遇畫里·文創社區、年畫主題公園、中華年俗村等特色項目,將年畫文化和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有機結合,讓游客了解“農忙扛鋤頭,農閑握筆頭”耕讀傳家的年畫文化。值得關注的是,綿竹規劃建設了連接城鄉景點的自行車綠道系統。綿竹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鐘聲介紹,這條近80公里的騎行綠道從市區出發,途經孝德年畫村、九龍山·麓棠山旅游區等,向游客展示綿竹獨具特色的城鄉之美。
延續歷史文脈厚植文化底蘊
《意見》提出,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厚植傳統文化底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保留歷史肌理、空間尺度、景觀環境。
我國很多縣城歷史底蘊深厚,文旅資源富集,當地在發展文旅產業的同時,將保護傳承歷史文化作為前提,采取了多方面保護傳承措施,為文旅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安徽省桐城市歷史悠久,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便誕生于此,一句“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道出了桐城深厚的文學傳統。
為守住文化根脈,讓千年“文都”綻放時代新彩,桐城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來關注和推動文化保護工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氣和根脈,守護文化之‘魂’,方能留住城市之‘根’。”桐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立新說,為深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桐城普查公布、建檔掛牌,落實保護歷史建筑206處,大到“一街一巷、一坊一屋”,小到“一樹一木、一磚一瓦”,全面保護,并配備了19名專職網格管理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莎車縣老城區內現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這些遺址和建筑中保留的文化印記和符號元素,從不同角度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華,以及不同文明的交融交匯,彰顯著中華文化綿延存續的魅力。
莎車縣委、縣政府在老城區提升改造過程中堅持中華文化與地方特色相結合,修復了老縣衙、古城墻、滿洲澇壩、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院、黨校舊址等,保持其風貌和文化內涵,讓歷史說話,讓文物古跡發聲。
莎車縣老城街區管理委員會黨支部副書記、主任麥麥吐孫·阿布都熱西提介紹,莎車老城街區旅游規劃按照“一街一產業、一街一景觀、一街一特色”的理念,圍繞打造“活態古城”的目標,先后提升改造了老城街區游客服務中心、喀贊其歷史文化街區、滿洲庫勒歷史文化街區、加滿歷史文化街區等173條街巷和2萬戶民居建筑。下一步,莎車將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和利用,規范管理運營,強弱項補短板,推進高質量發展。
以縣城為載體探尋發展契機
《意見》突出縣城作為城鎮化建設重要載體的地位和作用,這也為文旅產業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何圍繞縣城、縣域探尋文旅產業創新發展新路徑,值得業界探討。
中國旅游研究院規劃與休閑研究所所長吳豐林認為,自秦朝建立郡縣制以來,縣就是重要行政管理單元,中國幅員遼闊,農村發展千差萬別,2000多縣城鑲嵌在廣袤農村腹地,形成了文脈和產業的共生體。以縣城、縣域為視角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契合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旅游業的基本特征。隨著大眾旅游的縱深化發展,我國一二線城市旅游市場漸趨成熟和飽和,正在崛起的縣域旅游市場前景可觀,已經成為國內旅游需求增長的重要支撐。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旅游與社會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鐘林生認為,以縣域為單位發展文旅產業、打造文旅特色縣城,可以推進縣城市政公用服務設施和環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公共服務體系共建共享,更好地滿足居民文化、生態需求;有助于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兩山”理念;有助于促進城鄉交流,通過客流帶動物質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加快“雙循環”,促進內需擴大,開拓新的消費空間,并促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推進興縣富民;有助于增加文旅產品有效供給,完善文旅產業鏈條,優化區域文旅產業布局,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轉自:中國旅游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