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國博看紅山美玉
2020/10/28 11:04: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渾厚圓滑的玉玦形龍、線條優美的玉勾云形器、形似筆筒的玉斜口筒形器,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序廳,3件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玉器映入眼簾。紅山文渾厚圓滑的玉玦形龍、線條優美的玉勾云形器、形似筆筒的玉斜口筒形器,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序廳,3件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玉器映入眼簾。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中,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及墓葬群,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筑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通過160余件珍貴文物和動畫、3D展示等多媒體手段,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基本脈絡和獨特內涵,揭示了其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展覽恰逢牛河梁遺址重啟發掘,是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
展覽第一單元名為“禮重在祭”,分為“筑壇設祭”“女神廟堂”“彩陶祭器”和“雕塑人神”四部分,介紹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和出土文物。紅山文化發現多處祭祀遺址,其中牛河梁遺址內同時建有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墓群,是最高等級的祭祀遺址。此次展覽中有多件女神廟出土的泥塑人像殘件,此外還有體現熊、鷹等猛獸猛禽特征的動物塑像殘件。
展覽第二單元“唯玉為葬”包括“積石為冢”“治玉成器”“美石琳瑯”“雕刻琢磨”和“靈韻亙古”五部分,重點展示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墓以及隨葬玉器的形制、材質、工藝和紋飾。紅山文化墓葬為積石冢形制,墓內隨葬品多為玉器,極少見石器和陶器。展廳里復原了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大墓。這座大墓的主人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隨葬玉器7件:頭部兩側各放置一玉璧,右胸側置一勾云形器、一玉箍,右腕套一玉鐲,雙手各握一玉龜。
作為新石器時代玉禮器的典型代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可分為20余種,其中以環、璧、斜口筒形器、勾云形器和動物形器數量最多。玉龍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軀體呈C形,頭部似鹿,附長脊;另一種軀體呈玦形,頭部似豬或熊。此次展覽共展示紅山文化出土玉龍8件。序廳中的玉玦形龍是此類玉器中體形較大、形制規整且唯一雕有牙齒的一件,是遼寧省博物館久負盛名的珍品。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碧玉C形龍也出現在展廳中,它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此外,觀眾還能欣賞到精美絕倫的玉龍鳳佩,琢磨細致的玉雙連璧、玉三連璧,惟妙惟肖的玉鳥、玉鱉、玉蠶、玉蝗等。
第三單元“文明曙光”由“來龍去脈”和“多元交匯”兩部分組成,闡釋了紅山文化對本地區和相鄰地區較早文化的傳承、吸收、發展以及與同時期其他考古學文化的廣泛交流。
在展覽尾廳部分,設置了紅山文化考古大事記時間軸和《紅山文化》專題紀錄片觀影區,讓觀眾了解考古發掘歷程及前后的故事。
此次展覽閉幕時間為2021年1月17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老年人玩戶外真得當心
- 下一篇:光伏扶貧:帶動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告別私域運營煩惱!小慧AI三大新功能上線:AI側邊欄+數字員工+文案助手,效率飆升300%+
- “找回”失落文明、化身“古蜀祭司”……“AI+”賦能文博游奇妙體驗升級
- 重溯長征精神,盡展硬核實力——“愛瑪行萬里 京球助長征”活動圓滿收官
- 工信部:1—4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
- 一系列政策發力顯效 輕工業經濟運行延續穩中有進態勢
- 旅游列車加密開行 激活文旅消費潛能
- 重塑數字創作邊界,青瞳視覺聯合索尼中國研究院推出 CMVolcap 三維重建系統
- 新航道西安學校:深耕本地,托舉學子的留學夢想
- 教育部實施“宏志助航計劃” 專場招聘提供崗位110多萬個
- 今年前5個月鋼鐵行業運行總體平穩向好 鋼材消費結構正經歷深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