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明年或將首次允許獨立煉油廠出口成品燃料
2015/11/27 8:33: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繼今年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放開之后,明年中國地煉企業或將首次獲得成品油出口許可。路透社11月25日報道稱,中國明年將首次允許獨立煉油廠出口成品燃料。隆眾繼今年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放開之后,明年中國地煉企業或將首次獲得成品油出口許可。
路透社11月25日報道稱,中國明年將首次允許獨立煉油廠出口成品燃料。
隆眾石化網成品油分析師張萌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山東省東明石化、墾利石化集團與利津石化等地煉企業正在準備申請成品油出口資質的材料。“東明石化最有可能成為第一家獲得成品油出口許可的民企。”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煉油,東明石化是中國首家同時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進口權的地方民營煉油企業,原油進口配額為600萬噸/年,使用進口原油配額750萬噸/年。
“放開國內成品油出口資質是中國油氣改革市場化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此外,國內成品油產量過剩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首席專家林伯強表示。
近年來,國內煉廠煉油能力持續攀升。中石油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煉油能力將達到7.4億噸,遠高于“十二五”石油化工產業2015年規劃的6億噸-6.5億噸的目標,煉油能力已出現階段性過剩。
此外,今年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向地方民營煉廠放開,地煉無油可煉的瓶頸徹底打破,獲得配額的煉廠為完成煉制額度,提高了開工率,帶動了地煉汽、柴油產量大幅攀升。
金銀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國地煉企業煉油總能力達2.49億噸。其中,二次、三次深加工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產出油品的質量較前期有質的改善。
隨之而來的是成品油產量的較大提升。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成品油產量1.49億噸,增長5.0%;成品油消費量1.3億噸,增長3.2%。
今年1-9月,國內汽柴油產需差進一步擴大,過剩資源達385.8萬噸,產需差增幅達17.19%,柴油富裕資源為325.4萬噸,產需差增幅達7.46%。
為了緩解國內成品油供大于求的壓力,加大出口成為重要途徑之一。近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向中化泉州煉廠發布通知,給予其2015年加工貿易成品油出口配額共計45萬噸。在此之前,中國具備成品油出口資質的只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央企,傳統市場主要為亞太地區。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年前十個月共出口2773萬噸成品油,比去年同期增加13.6%;成品油進口量為2518萬噸,比去年同期僅增加3.1%。
不過,對于中國地煉企業而言,未來出口成品油仍然面臨諸多難題。首先是成品油出口套利不容樂觀。
金銀島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國內汽柴油出口套利大多數時期處于虧損狀況,個別時期理論虧損幅度達到上千元,這表明國內汽、柴油出口并無價格優勢。
“此前三大石油公司出口成品油,政府會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或政策支持。”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秦文平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如果地煉企業沒有相應的支持政策,“地煉出口成品油將面臨較大的套利風險。”
中國地煉企業的銷售市場主要在國內,對外國市場了解缺乏,亟需完善自身人員結構配置以及更深入的了解國外市場。
林伯強則認為,地煉企業獲得出口成品油進口資質后,最大的難題還是如何盡量避免與已有中國成品油出口企業形成惡性競爭。
國內多數地方煉廠出口成品油的目標市場定位于東南亞地區,但該區域市場容量有限,如后期國內地煉資源一旦集中涌向該地區,或將導致區內資源供應過剩,造成各環節間資源惡性競爭。
對于中國煉油進入國際市場的潛力,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營銷所所長柯曉明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亞太地區作為中國成品油出口傳統市場煉油能力總體過剩,未來出口要看競爭力,中國依靠出口帶動加工量的做法難以為繼。
盡管地煉企業出口成品油面臨諸多難題,但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表示,此項政策的戰略意義深遠,有利于地煉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