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部門發布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意見
2015/7/15 8:32: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7月14日從農業部獲悉,日前,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水利部和國家林業局等七部門制訂了《促進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7月14日從農業部獲悉,日前,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水利部和國家林業局等七部門制訂了《促進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0年,西北旱區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殘膜污染等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農業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農牧業基礎設施逐步加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牧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日趨合理,農牧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新局面初步形成。
為此,意見提出了保護水土資源,確保資源永續利用;調整農牧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加強生態保護,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完善支撐保障,構建長效機制等重要任務。
根據意見,西貝旱區的特色農林牧業、循環農業有望得到大力發展,而農膜回收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也有望獲得推廣應用。(中國證券網記者嚴洲)
以下為意見全文:
促進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
西北旱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農牧交錯區和特色優勢農產品產區,在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近年來,西北旱區有關省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扎實推進農牧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面臨水資源相對短缺、生態脆弱、農牧業發展基礎薄弱等突出問題。為指導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促進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重要性和緊迫性。西北旱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照充足,生態類型多樣,發展農牧業生產優勢明顯,是我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保障國家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出了突出貢獻。西北旱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主要發源地,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西北旱區水資源缺乏,畝均水資源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瘠薄、天然草原退化等問題突出,部分地方還存在大面積開荒、超采地下水等現象;農牧業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發展基礎仍然薄弱,部分地區地膜污染突出;2013年西北旱區農牧民收入為6851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貧困人口約占全國1/5,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加快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二、總體要求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以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堅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科技引領、改革推動,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合理確定開發規模,優化調整農林牧業結構,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走出一條增產增收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基本原則。
——開發與保護并重。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依據水資源承載能力,以水定產、依水而業,確定合理開發規模。明確開發上限和保護底線,禁止無序開荒,嚴禁超采地下水,嚴格執行禁牧休牧輪牧制度。
——當前與長遠結合。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堅持適度開發、有限開發,集約利用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良田。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構建農牧民增收長效機制。
——局部與全局統籌。突出西北生態屏障功能,統籌區域發展,實現跨區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和產業融合發展。
(四)發展目標。到2020年,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殘膜污染等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農業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農牧業基礎設施逐步加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牧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日趨合理,農牧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新局面初步形成。
三、保護水土資源,確保資源永續利用
(五)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施西北節水增效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建設。新建一批大型灌區,進一步強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配套供水計量設施,改善灌溉條件,增強農業抗旱能力。改造升級現有灌溉設施裝備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強地下水資源狀況調查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
(六)嚴格保護耕地。切實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各類用地的統籌管控作用,堅守耕地紅線。加快推進城鎮周邊、交通沿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切實將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全國土地整治規劃》等要求,開展土地平整,建設田間灌排溝渠及機井、節水灌溉、小型集雨蓄水、積肥設施等基礎設施,修建農田道路、農田防護林、輸配電設施,推廣應用先進適用耕作技術。積極統籌整合土地整治、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相關建設資金,加大力度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適度開發耕地資源。
(七)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評價。鼓勵農民通過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水平。強化耕地質量等級評定更新,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實現補充耕地與占用耕地數量和質量雙平衡。按照“誰占用、誰剝離”原則,做好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剝離和再利用工作。推廣工程改堿壓鹽技術,開展鹽漬化耕地和坡耕地治理,實施梯田改造。
(八)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開展農業野生植物和畜禽地方品種資源普查,加大農業野生植物和畜禽地方品種資源搶救性收集和保護力度。實施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建設,建立農業野生植物監測預警制度,構建農業野生植物資源鑒定評價體系。加強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建立健全預警監測體系,推進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治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建設,切實做好外來入侵物種滅除和應急防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