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工業4.0為何會選擇中國制造?
2015/4/9 8:32:3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曾經以“破壞者”姿態出現在制造業面前的互聯網,現在轉身成為制造業的“拯救者”。 美國大張旗鼓要重返制造業;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要將一直不溫不火的互聯曾經以“破壞者”姿態出現在制造業面前的互聯網,現在轉身成為制造業的“拯救者”。
美國大張旗鼓要重返制造業;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要將一直不溫不火的互聯網產業引入到國家戰略框架中,承擔起制造業升級的重要任務;中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要用“互聯網+”這個風口來實現制造業的升級和轉型。
在一場制造業升級的國家戰略之下,德國企業最愿意談及的卻是“哪些數字象征著公司的成功?”企業負責人給出的答案往往是:研發投入。在研發上真金白銀的投入,這是德國制造業保持領先的公開秘密。
但現在,不少企業會再補充一條,互聯網!爸圃鞓I+互聯網”的工業4.0概念改變了德國企業對制造業的理解。當然,在全球制造業出現巨大的明顯改善之前,互聯網帶給制造業還有無法揮散的緊迫感。
工業4.0到底是什么?
“工業4.0”概念概括就是創造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模式。金融危機后,對于金融泡沫的反思使得美國決定重返制造業,將清潔能源作為實現技術突破和經濟增長的首選產業,重點扶持風力發電、太陽能電池、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發展。而這些領域,正是德國制造業的優勢行業。
在2014年10月底德國漢堡的IT峰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公開表示,“將數字科技與工業產品以及物流相連接,也就是工業4.0,德國有機會拔得頭籌”。工業4.0是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提出的,早在2010年德國發布的《高技術戰略2020》就已經提及了工業4.0戰略,但當時只是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被稱為工業4.0計劃“教父”的德國科學與工程院院長長漢寧·卡格曼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工業4.0是一個戰略,目前并沒有針對企業做出具體規劃,關鍵是德國企業要放開思想來接受互聯網!
對于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制造業來說,一個沒有具體“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國家戰略規劃聽起來確實有點難以理解,但是德國的州政府和傳統的工業城市,以及眾多牽涉其中的企業卻都認為這很正常。
“政府會在先期利用扶持基金對企業進行引導,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也會為企業提供免費咨詢和培訓補助,但更多的自主權在企業手里。”德國薩克森州州長斯坦尼斯洛夫·特里希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德國政府的“放手”對于那些已經掌握最高端技術的大企業來說,確實是獲得了最“舒服”的生長空間。
馮·阿登納公司是一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專業生產光伏、建筑玻璃鍍膜設備。但是最讓這家企業驕傲的并不是他們的產品被多少個國家的地標性建筑所使用,而是公司一直獨立運營著一家研究所,而且幾乎所有費用都來自家族投資。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家族企業來說,我們有足夠的經費來獨立研發,如果需要,也可以很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更重要的是,研發是這個家族的傳統,保持技術領先比增加收入更重要。”技術總監Hans-ChristianHecht表示,“公司2013年初擁有800多項專利,2013年底新申請的專利達到196項,而且600名員工中一半都接受過高等教育!
德國制造業的升級對于大企業來說是件一直都在做、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對于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初創企業來說,他們需要的更為現實,那就是啟動資金。
這也是德國薩克斯州硅谷董事長Ess-er所切身感受到的,“工業4.0所帶來的產業升級也會給中小企業帶來壓力,目前來看中小企業的升級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過程,何時升級、怎樣升級還是應該由企業自己來決定,比如一些只有幾個雇員的小企業,他們不會貿然改變生產方式,但那些大企業對技術升級的要求更加迫切!彼f。
工業4.0提出要讓制造業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對于這些中小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機會,不少初創企業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服務來切入已經形成完整體系的制造業。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工業4.0專家Asha-MariaSharma表示,“美國的經濟正在再次加速,德國的制造業更著重于使生產制造業實現數據化、增加新型服務,這需要IT和軟件行業的發展,但德國的支柱仍然是制造業。對于中國來說,這兩種戰略都不完全適合;中國需要綜合考慮二者,來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中國也有強大的IT產業,可以推動整個工業網絡的建立!
德國為什么選擇中國?
工業互聯網被看作是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引擎,但德國看中的并不是美國硅谷式的金融+互聯網,而是以互聯網驅動消費的中國式互聯網浪潮。2014年京東、阿里巴巴先后赴美上市,互聯網催生的巨大消費市場讓世界意識到,產業升級無法離開互聯網這個工具,無論是在技術端還是消費端。
在2015年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開幕式上,默克爾提出的“數字經濟”十大行動要點的前兩條就是,加強寬帶建設和為公共空間提供無線網絡。而中國參展的760多家企業中,除了阿里、小米、華為等大企業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創新型中小企業,其中大量企業都與互聯網技術有關。
這對于中國公司來說,利用互聯網應用上的優勢和完備的應用服務來參與德國的工業4.0,并以此打開在德國和歐洲的市場是最好一條捷徑。
“很多人問過我一個問題,華為作為電信供應商,似乎沒有怎么參與到工業3.0,也就是工業自動化的市場中去,在工業4.0的時代,華為又會扮演什么角色呢?”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說,“當前的IT基礎設施還不能很好地支持工業4.0所需要的信息的聯接和處理,還要有可靠的網絡安全機制,中國企業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德國工業4.0,其重點都是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實現基于網絡的生產制造數字化與智能化,即智能制造或工業互聯網!
德國一方面引入提出互聯網服務的中國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另一方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對自身制造業的升級上,這才是這次工業4.0的核心所在——智能生產。
在德國大眾的“透明工廠”里,物流機器人在6萬多塊磁鐵組成的航線上將汽車零件準確送到組裝流水線上,這個安靜、整潔的安裝車間,正是德國智能工廠的一個典型代表。
而在消費端,智能工業更多地體現為個性化服務。大眾輝騰生產線的裝機也全程都由電腦控制,裝車的時候地板自動翻起把底盤架高,機器手臂將車與底盤進行對接,70多處校準全部由電腦自動完成。而這,也被開發成為客戶定制的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項目,客戶可以親自按電鈕完成這場汽車“婚禮”。
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李攀認為工業4.0的關鍵是“個性化”,就是要利用互聯網滿足客戶的不同要求!拔磥硪欢ㄊ莻性化定制時代,沒有以互聯工廠為基礎的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是不能實現的。”他說。
不過,工業4.0在德國的推進一直都存在一個擔憂,工業智能化生產會不會對傳統產業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就業。德國在保持出口優勢的同時,也在大量吸引投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投資。
以薩克森州為例,過去10年經濟增長了14%,這與進出口密不可分。在2014年出口的主要伙伴中,中國貿易總額達到了64.5億歐元,其中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產品為44億歐元,機械制造產品為5.15億歐元;中國出口到薩克斯州的的電子技術產品為4.18億歐元,化學半成品為6000萬歐元。
薩克森經濟促進局局長PeterNoth-nagel介紹,“在吸引企業投資方面,薩克森州除了提供投資貸款和財政扶持外,還在研發、就業與培訓方面提供支持!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駐華代表韓佩德表示,“德國制造業仍舊需要投資,中國在德國的投資持續增長。如機械裝備、汽車供應、電子設備等,有越來越多的IT公司進入德國。但在德國,機械和電子制造業仍占據工業的最大份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