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2015年一號文件對玉米市場的影響
2015/2/8 8:32: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5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乘著周末的末班車出發了,一時引發各大媒體紛紛關注,各方視點不斷。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三農”問題,這已經是連續12年來以2015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乘著周末的末班車出發了,一時引發各大媒體紛紛關注,各方視點不斷。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三農”問題,這已經是連續12年來以“三農”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在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
玉米作為我國三大主糧之一,近年來也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主要糧食作物,一直受到市場的各方關注。近幾年國家對于玉米實施政策支撐,使得農戶種糧意愿較強,國內玉米種植面積也逐年增加,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樣存在政策弊端顯露、倉容受限、種植成本高以及國內外價差巨大等一系列矛盾。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為農業發展整體指明了方向,筆者在此僅結合一號文件以及玉米市場相關作些淺要分析。
2015年一號文件與玉米市場相關點提煉:
一: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規模、節奏。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國內玉米長期供大于求,處于凈出口狀態,但自2007年起,國內玉米出口數量開始急劇下降,而玉米進口量逐年增加,2010年我國首次從玉米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近年來國內玉米進口數量雖在上升,但總量均控制在配額720萬噸之內,幾百萬噸的年進口量,相對目前我國玉米年產量逾2億噸而言,總體而言進口玉米對國內玉米市場的供需格局以及市場波動影響不大。2014年受MIR轉基因影響,國內玉米進口數量有所減少,雖年底提出放開轉基因限制,但新的一年里政府在如何把握進口規模和節奏上仍不會放松。
對于“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方面,2014年最后一天,財政部網站發布《關于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其中提高了玉米淀粉、賴氨酸等玉米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后的出口退稅率均為13%。此做法刺激國內深加工玉米用量意圖明顯,旨在不同程度實現國家玉米去庫存化。雖目前國內玉米深加工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很大,行業整體形勢較為嚴重,出口退稅對玉米市場作用不大,但既開先例,就不敢保證后期國家不會繼續出臺關于鼓勵其他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政策。
二: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建立重要商品商貿企業代儲制度。
文件中明確指出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回顧2014年一號文件內容,其中指出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而今年的一號文件對于臨時收儲政策的農產品并未確切指出,且用“完善”來表述新的一年的臨儲政策,這或許就暗示了未來政策的靈活性,為以后的目標價格試點品種留下了空間。但在新的價改機制前,國家對于玉米的政策保護應不會輕易取消。
每年因存儲不當導致玉米霉變的問題一直存在,2014年東北地區玉米霉變問題凸顯,致使收儲前期市場大量糧源無法達到國儲標準,后期通過調研,放寬了玉米生霉粒標準至5%。而霉變問題尤為嚴重的吉林省在1月中下旬又適時做出調整,收購生霉粒含量5%以上的玉米嗎,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最大程度減少農民因玉米霉變問題帶來的損失。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指出“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建立重要商品商貿代儲制度”,這或許也是國家對玉米實施玉米最低保護價政策的側面證實。
2015年一號的文件已揭開面紗,而如何將政策落實到實處,未來仍需各方人士的努力。當期,國內玉米市場國儲庫存高企、需求不旺的多方壓力下,玉米價格走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新的中央一號文件雖為明確提及有關玉米市場,但尋蹤覓跡,2015年的中央文件和玉米市場是有著諸多聯系的。新的一年,玉米市場將歸何處,讓我們拭目以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