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我國銅產業發展狀況及面臨重點問題
2011/11/28 11:18: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1我國銅產業發展狀況及面臨重點問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進口成倍增加。1-7月寧波口岸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銅礦砂5825噸,減少12.3%,占同期關區銅礦砂進口總量的94.7%;另外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進口328.3噸,增加2.1倍。
二、私營企業為進口主力軍,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量大幅增加。1-7月寧波口岸私營企業進口銅礦砂4117噸,減少33%,占同期關區銅礦砂進口總量的66.9%;同期,國有企業進口1660噸,增加35.5%;外商投資企業進口376.7噸,增加8.6倍。
三、贊比亞、菲律賓和巴西為前3大進口來源地。1-7月寧波口岸自贊比亞進口銅礦砂1910噸,增加9.5%;自菲律賓進口1387噸,增加2.2倍;自巴西進口1006噸,減少29.4%;三者合計占同期關區銅礦砂進口總量的69.9%。
全球主要的銅精礦供給方面,惡劣的天氣、持續的罷工以及礦石品位下降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銅精礦的供給。從六個月前全球第三大銅礦Collahuasi長達一個月的罷工到前期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的罷工,再到目前全球最大的銅礦Escondida的罷工。頻繁的罷工事件使得銅精礦的生產受到了影響。不僅如此,新銅礦的供給增長也是顯得捉襟見肘。Antofaghasta年產量9萬噸的Esperanza礦被認為是今年供應增長最大的單個銅礦。但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產量令市場失望。而蒙古的巨型Oyu Tolgoi銅礦也要到2012年底才能投產,且該礦的品位偏低。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產銅國智利在冬季天氣因素、罷工事件的影響下,6月的精煉銅產量減少了8.5%至42.6萬噸,且預期7月將再度大幅下降。
需求方面,全球最大的精煉銅消費國中國在2011年前六個月共采購了295萬噸的銅精礦,這一數值較去年同期的334萬噸下降11.7%。上半年,中國市場銅精礦進口下滑的現實以及長時間的偏低的內外銅比價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市場在過去的六個月正在進行銅精礦清庫過程。在經歷了一個去庫存化過程后,下半年中國重返銅精礦市場將為價格提供支撐。隨著美債問題暫告一段落,市場將注意力重新轉向歐債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問題。盡管希臘的第二輪援助計劃大大緩和了市場的擔憂情緒,但歐元區其它國家國債收益率上升的現實告訴我們歐債問題并未完全結束,料將對下半年的銅價構成影響。但是,我們同樣應該看到,盡管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曲折多變,但經濟復蘇仍然是主旋律,這一主要基調將為2011年下半年的金屬價格提供支撐。綜合以上因素分析,預計下半年銅價仍將保持易漲難跌的態勢。
目前我國銅產業仍面臨如下難題:
一、國內銅冶煉產能無序擴張。2003年以來,在銅價逐步走高和國內旺盛需求的刺激下,國內銅冶煉行業瘋狂擴張。但是,我國銅冶煉產能的擴張主要是由小冶煉廠的大量興建所致,而非大型銅企的規模擴張。冶煉產能的無序擴張不僅使我國銅冶煉廠爭奪銅精礦的競爭加劇,導致礦商競相壓低冶煉費,而且部分投資小、周期短、被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冶煉產能的上馬使環境保護的壓力巨大,帶來了其他的社會成本。
二、銅冶煉的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冶煉銅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硫酸,隨意排放會污染大氣和土壤。同時,部分銅冶煉企業為降低成本,使用含有砷和鉍的礦砂,嚴重污染地下水,損害人畜健康。目前,盡管銅冶煉行業總體較為規范,但仍有部分環保措施不達標的企業存在,對環境保護造成較大壓力。
三、國際銅源壟斷嚴重,國內銅業依賴進口發展艱難。我國是銅資源匱乏的國家,銅精礦持續下降,國內需求嚴重依賴進口。而目前國際市場上約60%的銅礦資源都被國際礦業巨頭壟斷,而大部分新增銅礦產能以及新勘探發現的銅礦也被其控制。這使我國煉銅企業無論在冶煉加工費談判還是在銅礦砂進口談判中都缺少話語權,產業發展嚴重受制于人
四、未來面臨國際銅資源爭奪問題。銅的需求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從歷史經驗看,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階段均有過巨大的銅需求。從全球范圍看,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中國需求之外,銅資源不豐富且人口眾多的印度近幾年的精銅消費量和產量均以10%的速度增長,未來銅需求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可能成為與我國搶奪銅資源的競爭對手。
為此建議:一是加強行業整頓,提高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冶煉行業的準入門檻,同時通過提高節能減排標準等措施淘汰落后產能,進而提高我國銅冶煉行業的集中度,使我國部分大型銅企具備國際競爭力。二是充分有效利用再生銅資源,在大力開發國內新的礦產資源的同時,也應對再生銅進行充分利用。三是加大海外找礦的步伐,在深入挖掘國內資源的同時,積極利用國外資源,在海外建立穩定、可靠的礦產供應地,不排除在海外建立我國的銅資源儲備基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