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單產提升、耕海牧漁魚蝦滿倉 科技賦能繪就好“豐”景
2025/7/7 8:49:45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糧食產量得以實現的基礎。2024年以來,我國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糧食產能,夯實秋糧豐收基礎。 對接國家新一輪千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糧食產量得以實現的基礎。2024年以來,我國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糧食產能,夯實秋糧豐收基礎。
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2024年,河南在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重點打造1000萬畝玉米、700萬畝小麥,50萬畝大豆和50萬畝水稻高產示范區,以高產示范區帶動大面積提高單產。
在山東,為了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省布局建設“德聊噸半糧”“汶陽田”“魯西南”“黃三角”“臨郯蒼”“膠萊河”等6個單產提升引領區,推動區內建成310萬畝“噸半糧”核心區。
在“德聊噸半糧”核心區,德州市平原縣的89萬畝夏種玉米就要迎來收割期,當前正是玉米產量形成和防災減災的關鍵時期。連日來,平原縣利用植保無人機開展“一噴多促”作業,助推秋糧穩產增收。
山東省寧津縣是國家級制種大縣,眼下,寧津縣70多萬畝玉米距離收獲還有半個月時間。當地農業部門在之前建成的“農業農情監測平臺”基礎上,2024年新開發了“碼上豐收”為農服務小程序,上線了農機預約、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等8項功能。
良種+良機+良法 提升糧食單產
2024年秋收期間,各地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
在湖北宜昌枝江市,25.8萬畝玉米進入豐收季。2024年,當地從玉米收割,到籽粒精選、烘干,投用了全套現代化的智能設備。農機設備的更新,不僅減少了人力支出,也為農作物綜合利用創造了條件,逐漸延長的產業鏈,將一株玉米從果實到根莖“吃干榨凈”。
在江蘇常熟,這里曾經是長江灘地上由泥沙沖積而成的一個沙洲。通過在原本的沙土上覆蓋50厘米厚的優質土壤,昔日的沙洲逐漸發展成了一座農業生態島。眼下,在這片小沙洲上,大面積的水稻已進入抽穗的關鍵時期。
據了解,水稻的抽穗階段一般需保持田間持水量90%以上。面對巨大的農業灌溉需求,當地供電部門在這片荒地上,新建了10多公里的供電線路,并為3座水泵站“一比一”配置了專用變壓器,專供小島農業用電。
鹽堿地是我國糧食生產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位于渤海西岸的河北滄州中捷產業園區,有不同程度鹽堿耕地面積10萬余畝,已全部集中流轉,由園區統一經營管理。2024年種植了旱堿麥、青貯玉米、高粱等農作物,其中,高粱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
當地通過選用耐鹽堿品種,采用科學種植模式和統一機械化作業管理,高粱平均畝產700斤左右,預計2024年總產量達1700多萬斤。
耕海牧漁 魚蝦滿倉豐收又增收
金秋時節,正是海產品收獲的黃金季。山東、遼寧等地的沿海城市,無論是水產養殖場還是各大漁港,到處都是魚蝦滿倉的豐收景象。
龍口是山東的優勢水產品主產區,生長著鲅魚、梭子蟹、爬蝦等300多種海洋生物。凌晨出海漁船經過持續近一天的近海捕撈作業,傍晚時分,大小漁船相繼回港。
在山東海洋明波水產養殖基地內,經過陸海接力養殖的斑石鯛魚迎來了豐收時刻。6萬尾優質斑石鯛成品魚開始捕撈,準備發往廣州、深圳、珠海等南方市場,為當地消費者帶去“萊州味道”的新鮮體驗。
廣東省饒平縣的海鮸養殖規模占國內50%以上,眼下,這里的海洋牧場迎來收獲季。在柘林灣海域我們看到,一個個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排列在海面上,這些網箱里的魚第一時間運抵市民餐桌。
遼寧大連緊鄰黃渤海域,隨著一艘艘滿載而歸的漁船靠港后,這些新鮮出水的生蠔就會被第一時間按照品類規格進行分揀保鮮,以保證品質的優良。除了帶殼銷售外,養殖戶還會根據客戶的需求,將部分生蠔送進工廠加工成牡蠣肉。
目前,大連已經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32個,海域總面積超過30萬畝,居全國城市首位,輻射帶動海域內海洋牧場面積達500萬畝左右。
轉自: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