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7個主題樣板區,內蒙古印發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規劃
2024/3/21 11:13:56 來源:中國環境APP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內蒙古自治區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日前印發實施,提出科學謀劃全區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指導自然保護地科學化、精細化《內蒙古自治區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日前印發實施,提出科學謀劃全區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指導自然保護地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更好服務于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內蒙古橫跨三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豐富多樣的自然形態,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也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目前,內蒙古共設立自然保護地380處,整合優化后289處,總面積1437萬公頃,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6種類型。
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精神,《發展規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和系統保護,結合全區實際,以“一線筑基、七區聯動”的空間布局,打造“全國跨境保護”“國有林區綠色發展”等七個主題樣板區,以點帶面,組團式帶動全域自然保護地保護發展。按照工作目標,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內蒙古國土面積比例12.5%以上,建成高水平保護、高質量建設、高標準共享的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據悉,《發展規劃》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區域熱點問題,通過前期全面調研摸底,系統梳理全區自然保護地存在問題以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充分與“三北”工程六期規劃,“三大攻堅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等相銜接,針對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薄弱環節,提出體系建設、保護修復、管理能力提升、民生共建共享等4方面16項任務,并將所有工程按自然保護地、體系、盟市、分區、分類、分級、建設時序等落實“一張表”,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發展規劃》對照《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標準》,首創性地建立了基于核心價值和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模型。通過分析自治區代表性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自然遺跡與景觀資源四個層面的空間分布,構建評價方法并提煉保護重要區域,服從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合理避讓社會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空間,與現有自然保護地范圍、級別、類型疊加,因地制宜提出現有自然保護地級別、類型轉化方案,以及新擴建候選區的分類分級建設方案。高位對接自治區國土空間體系以及利益相關者實際訴求,進一步優化建設范圍和時序,為自然保護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整合優化后在全國率先完成科學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