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量大質優,向現代化農牧業大步邁進
2023/3/28 11:35:02 來源:內蒙古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牧業是固國富民的戰略產業。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內蒙古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持續建設好國家“糧倉”“肉庫”“奶罐”,既保障國家糧食安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牧業是固國富民的戰略產業。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內蒙古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持續建設好國家“糧倉”“肉庫”“奶罐”,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
錨定目標,久久為功。內蒙古將緊扣“地、水、種”和“糧、肉、奶”六個重點,全力推動糧食單產再提高、牲畜養殖再增效,不斷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向現代化農牧業大步邁進。
從獨特資源到生產要素再到發展優勢,內蒙古種好“塞外糧”、舞活“產業鏈”、擦亮“蒙”字標,努力把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得量大質優。
種好“塞外糧”豐盛“中國碗”
一年好景在春耕。當前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內蒙古先后召開春播第一耬暨推進糧食生產工作現場會、全區土地平整大會戰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推進現場會,對全區春耕備耕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強力推進糧食生產工作落實。
自治區農牧廳黨組書記、廳長郭占江說:“往‘中國碗’里多裝糧、裝好糧,是內蒙古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我們將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內蒙古‘三農三牧’工作的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來抓,聚焦‘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精準發力,為‘中國人的飯碗主裝中國糧’作出更大內蒙古貢獻。今年以來,我們早謀劃、早動手,已將糧食生產任務分解下達到12個盟市,提前下達各項惠農補貼,構建‘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確保全區糧播面積穩定在1.03億畝以上。我們堅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個配套’,統籌整合資金1.9億元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建設一批優質高效增糧萬畝片、千畝方、百畝田;加快推進39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打造國家整區域推進典型;研究出臺促進農牧業社會化服務政策措施,大力推廣托管、半托管社會化服務,全面加快現代農牧業發展步伐,力爭今年全區糧食產量繼續高位增產,全面展現內蒙古的新擔當、新作為。”
巴彥淖爾市地處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有1357萬畝耕地,河套灌區是我國特大型灌區之一,素有“塞外糧倉”的美譽。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賀偉華說:“我們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建設農牧業強市的首要任務和優先目標,擴良田、育良種、強良技、施良策,努力讓‘中國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糧、河套肉、河套菜。一是擴良田保面積,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大開大合、大破大立整灌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600萬畝以上。二是育良種增產量,充分發揮國家農高區科技引領作用,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著力加大本土糧種、畜種、草種等研發力度。三是強良技提效益,大力推行麥后復種、間作套種、輪作倒茬、看禾選種、測土配方施肥等種植模式和先進適用技術,有效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和比較效益。四是施良策促增收,配套落實奶業振興、生豬繁育、菜籃子建設等國家、自治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制定出臺優質小麥十條意見和小麥種植、麥后復種燕麥草等補貼政策,不斷增加小麥播種面積。”
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沙詠梅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方位’這一提法是對新時代統籌發展和安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保障糧食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征程上,內蒙古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千方百計保面積、提單產,奮力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在種好‘塞外糧’、豐盛‘中國碗’上彰顯內蒙古力量。”
舞活“產業鏈”“延”出附加值
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于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
突出特色、做長長板,內蒙古以鏈式思維抓產業,做大做強奶業產業鏈,“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鏈條發力;做大做強肉牛、肉羊產業鏈,提高資源整合度和發展集中度,推進種養加銷全鏈條發展;做大做強林草產業鏈,一手抓“為養而種”、一手抓“生態惠牧”,大力發展生態草業……從藍圖到實踐,農牧業產業鏈日漸成勢。
自治區農牧廳二級巡視員吳忠巖說:“建優建強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重點是要充分發揮內蒙古農牧業資源優勢,全面推進玉米、奶業、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等重點產業鏈提檔升級。我們要跳出農牧業研究農牧業,用工業思維和鏈式思維的理念,深入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深度開發利用農副產品,做到‘吃干榨盡’最大化增值;實施好國家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項目,支持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示范區、通遼市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興安盟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等一批農牧業產業化項目落地見效。通過一二三產融合、上中下游一體發展,實現‘抓二連三帶一’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準化定位、體系化布局,全區上下凝聚共識,緊盯園區建設、招商引資、要素保障等關鍵環節,持續強鏈、延鏈、補鏈,“強”出競爭力,“延”出附加值,“補”出新動能。
巴彥淖爾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志平說:“巴彥淖爾市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按照全產業鏈、工業化思維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堅持提質增量,進一步開發鄉土資源、突出地域特點,在‘特’和‘優’上下功夫,促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加快建設黃河流域鄉村振興樣板區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中展現新作為。”
對于如何疏通“堵點”聯結“斷點”暢通產業鏈,沙詠梅道破關鍵:“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鏈整合,充分利用內蒙古農牧業優質資源,著眼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推動優勢產業及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促進商貿物流、全域品牌創建、科技創新等協同發展。”
以鏈式思維抓產業,不斷促進產業鏈更完整、產業結構更優化、產業規模更壯大、產業聚集更高效、龍頭帶動更強勁,農牧業必將向著更高質量破浪前行。
打造“蒙”字標亮出“硬招牌”
內蒙古味道香飄萬里!內蒙古以區域品牌為帶動、以企業品牌為主體、以產品品牌為基礎、以“蒙”字標為牽引,大力推進農牧業品牌建設,使內蒙古的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質量優勢、人文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讓“蒙”字標成為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的“代名詞”。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寧云飛說,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蒙”字標已經成為具有鮮明內蒙古區域特色的認證品牌,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消費者廣泛關注,品牌辨識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下一步,要建立品牌培育目錄,按照上下有層級、區域有特色、整體有優勢的品牌建設總體布局。加大“蒙”字標認證推進力度,圍繞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今年計劃獲證企業增擴到45家,認證產品品類增加到200個。以開展品牌價值評價為抓手,發布內蒙古農牧業“品牌榜”,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內蒙古農畜產品品牌榜。以“蒙”字標認證品牌為主體,建設優質供應商集群,助力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走出區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沙詠梅認為,品牌是農牧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農牧業品牌建設既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是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的迫切需要。內蒙古要繼續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健全品牌建設體系和評價機制,完善農牧業品牌目錄制度,大力推動農牧業品牌建設,助力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以農牧業品牌引領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興安盟從實踐出發,讓“興安嶺上興安盟”的農畜產品招牌飛越巍巍大興安,傳到了全中國。
近年來,興安盟依托生態、農牧業資源優勢,全力打造“源在興安——自然興安盟生萬物”“興安產安心選”等區域公用品牌。截至目前,該盟“兩品一標”標志使用產品達到444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產品42個,“興安盟大米”獲“蒙”字標認證企業5家,“興安盟大米”以品牌估值180億元位列全國首批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第12名。
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表示,下一步,興安盟將堅定不移走品牌發展之路,做優做強“興安盟”系列區域品牌產品,以品牌建設提高農畜產品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一是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開展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強“蒙”字標梯隊培育,持續打造“興安盟大米”“興安盟小米”“興安盟牛肉”“興安盟羊肉”等地理標志產品品牌,擴大“名特優新”農畜產品數量,推動農畜產品聚小成大、整建制闖市場。二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強“興安盟大米”品牌。種良種、賣精品、闖品牌、做高端,努力讓興安盟大米進入國內頂級稻米品牌行列。按照“一個區域品牌、一套標準體系、一個國有平臺企業、一批聯盟企業和一系列主導產品”思路,組建國有平臺企業,完善修訂“興安盟大米”系列標準規程,建立“興安盟大米”商標使用準入和退出機制,對興安盟大米產品包裝、品牌標識、旗艦店實行統一管理,推動興安盟大米飄香全國。三是全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建立興安盟“土特產”發展名錄,培育發展冷水魚、中草藥、卜留克、大果沙棘、沙果干、五角楓油、山珍食用菌等土特產,積極推行品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有針對性地推動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登記、綠色有機認證,讓興安盟土特產更好創“牌”出海、鏈接全國大市場。
“千里草原、萬頃牧場,生態內蒙古、綠色好味道”,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的“硬招牌”正在立起來亮起來!從田園到餐桌,內蒙古的農畜產品正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轉自: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