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業之都”加快轉型升級
2023/3/10 11:35:02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月15日,伊利集團舉辦工業旅游新聞發布暨參觀體驗活動。數據顯示,伊利工業旅游自2000年開展至今,接待游客已達2.67億人次。 在伊利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乳業博物館,來自2月15日,伊利集團舉辦工業旅游新聞發布暨參觀體驗活動。數據顯示,伊利工業旅游自2000年開展至今,接待游客已達2.67億人次。
在伊利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乳業博物館,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仿佛進入敕勒川乳業發展的時空隧道。呼和浩特,這個3次被中國乳制品輕工業協會授予“中國乳業之都”榮譽稱號的城市,也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伊利、蒙牛兩家世界乳業10強的城市,正在從“一棵草”“一頭牛”入手全線升級,由“中國乳都”躍升“世界乳都”。
補齊短板勢在必行
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歷史悠久的畜牧傳統、不斷突破的創新精神,呼和浩特孕育出優質的奶源。自2005年以來,良種奶牛存欄、牛奶產量、人均牛奶占有量、牛奶加工能力四項指標,一直位于全國大中城市之首。乳業,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城市名片。
記者了解到,盡管呼和浩特乳業發展基礎好、條件好、勢頭好,但也存在奶源不足、牛源不足、草源不足短板,工廠等奶、牧場等牛、奶牛等草等現象仍然存在。伊利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兩大項目相繼啟動后,全市日鮮奶加工能力已達到9400噸,而當地日產鮮奶僅3900噸,加上周邊地區外供1500噸,仍有4000噸的缺口。2025年伊利、蒙牛兩大全產業鏈項目達產后,缺口會進一步增大。全市奶牛存欄33萬頭,缺口27萬頭。奶牛育種體系不完善,種牛存欄僅600頭。牛源長期依賴進口,受多種因素影響,進口活牛及種用胚胎受限。牧草種業核心創新能力不強,良種育成、繁育水平較低,苜蓿草、燕麥草自給率均低于30%。到2025年,青貯缺口190萬噸,苜蓿草缺口39萬噸,燕麥草缺口4.5萬噸。
“奶牛種業和牧草產業成為制約乳業升級的‘命門’。”呼和浩特市市長賀海東說,全市正凝心聚力補齊草種業、奶牛種業短板,力爭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建好鏈。
瞄準高端全面發力
“莊戶人不用問,奶牛吃甚你種甚”,一度成為呼和浩特為養而種的口頭禪。但在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一單元總經理趙國梁看來,這已經跟不上乳業升級的需要。
“呼和浩特奶牛養殖方式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2000年至2008年以分散飼養、集中擠奶的散養模式為主,2009年至2012年以統一飼養、統一防疫、統一擠奶、統一核算的小區飼養模式為主,2013年至2018年以標準化的專業化公司養殖為主,2018年之后便進入智能化、數字化、生態化牧場階段。”趙國梁說,“乳都4.0版”實現了種植保障從玉米秸稈到玉米青貯,再到高端牧草、精配飼料的轉變,“在優然牧業的鐵帽牧場,高檔奶牛一天的伙食標準達到了80元”。
目前,呼和浩特全市種植飼草面積130萬畝,年產量約280萬噸。2022年,全市全面落實研發投入攻堅和創新主體“雙倍增”的政策舉措,專班推進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全力開展優質牧草技術攻關項目,從品種選擇到田間管理,再到最后的加工利用,實施了35個課題的聯合技術攻關。其中,全市青飼玉米種植面積100萬畝,自給率達到100%。“作為龍頭企業,伊利與全國280多座牧場合作。通過整合資源、選種選育、田間管理等措施,對各地牧場種植青貯玉米進行指導。”伊利集團原奶事業部韓吉雨博士介紹,伊利集團奶牛科學研究院集成了青貯全鏈條31項技術標準,為優質青貯品種選育、田間種植管理、收獲加工、貯存飼喂、青貯消化率提升等方面制訂了詳實的操作流程,實現了由“產量管理”向“品質升級”的轉化。目前,伊利帶動全國420多萬畝青貯玉米種植的同時,實現最高畝產玉米青貯產量超過5噸、干物質和淀粉含量超過30%的目標,已達到國際優質青貯標準。伊利實施開展“粗飼料本地化項目”,累計開發本地化粗飼料42種。
自阿魯科爾沁旗布局苜蓿產業以來,優然牧業“種好草”工作迅速擴展到內蒙古呼和浩特、通遼、興安盟,輻射遼寧阜新、甘肅武威、山東濰坊、河南駐馬店等地,產品也由苜蓿青貯拓展到苜蓿干草、燕麥干草、燕麥青貯、玉米青貯、高粱青貯、小麥青貯,遍布全國的優質牧草示范服務基地合計面積已達26萬畝。作為一家生態型科技企業,目前蒙草集團已建成具備國際水平的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累計建立18個適合不同地理、生態條件的種業研究院,收集種質資源6萬份、標本15萬份、土壤150萬份。蒙草集團成功打造種質資源“保育繁推”一體化應用體系,在全國布局采種田25萬畝,把200種鄉土植物應用于各類生態修復和飼草升級。
聯合育種加快推進
2022年,呼和浩特委托專業機構,編制了未來4年“中國乳都升級版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積極推進奶牛自繁自育,開展種公牛站與奶牛擴繁場聯合育種,加快推進種公牛站、良種奶牛擴繁場和高產奶牛核心群建設。
伊利集團率先在奶牛種群建設與奶牛品質升級方面對牧場進行補貼,并整合全球優質資源開展良種改良技術研究,幫扶牧場提升種群建設進度。3年來,累計為合作牧場發放良種獎勵補貼1500萬元,購牛獎勵補貼1.2億元。同時,伊利集團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奶業協會,依托50萬頭奶牛的基礎數據,挖掘出頂級奶牛種質資源,創新集成種用胚胎生產、性別控制技術提升奶牛自主育種能力。在現有中國荷斯坦奶牛遺傳評估的基礎上,建立國內最大的奶牛育種數據庫、種公牛核心育種基地。
2022年,蒙牛集團與首農集團奶牛中心合作,在優質種公牛培育、體外胚胎技術、奶牛基因選擇芯片技術、自主育種評估體系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每年推動自主培育優質種公牛40頭,推廣和生產優質凍精120萬支,生產優質體外胚胎1萬枚。
作為育種領頭企業,賽科星集團性控凍精達到年產100萬劑,市場份額高達30%以上,已連續10年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保好種,育好種,用好種。”賽科星集團研究院院長李喜和說,該集團大力拓展育種業務,不但從美國、英國、荷蘭、德國引入奶牛優質凍精產品,還積極自主培育種源。目前,該公司擁有兩座種公牛站,已累計培育高品質種公牛300余頭,建成國際一流的清水河奶牛核心育種場。
“呼和浩特推出的乳業2025升級版,有草種業、奶牛種業的‘加法’,也有加強養殖廢棄物處理利用、推進全產業鏈低碳減排的‘減法’。”呼和浩特農牧局局長高涵介紹,《呼和浩特市奶業發展扶持政策》被業內稱為“奶業最強扶持政策”。兩年來,呼和浩特在乳業發展上累計投入資金31億元,志在推動“中國乳都”躍升為“世界乳都”。 (記者 陳力)
轉自:經濟日報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