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城鎮發展“十四五”規劃來了
2022/11/23 9:35:02 來源:山西晚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十四五”期間,全力助推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建設舒適宜居城市;建設綠色生態城市……11月21日,從山西省住建廳傳來消息,該廳近日出臺《山西省城鎮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力助推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建設舒適宜居城市;建設綠色生態城市……11月21日,從山西省住建廳傳來消息,該廳近日出臺《山西省城鎮發展“十四五”規劃》,屆時,省會太原綜合功能大幅提升,協領全省快速發展;晉中、忻州、陽泉、呂梁成為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大同、朔州、臨汾、運城、長治、晉城等區域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成為帶動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圈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增長極。
《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省城鎮開發建設方式加快轉型,城鎮功能更加健全,品質明顯提升,安全韌性得以增強,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鎮建設格局基本形成,城鎮高質量發展態勢呈現。
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如何建設?
“十四五”期間,山西省全力助推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積極支持太原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提升綜合實力,增強創新活力,推動省會能級躍升;傳承歷史文脈,打造“唐風晉韻、錦繡太原”文化品牌,促進文旅融合,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厚植生態本底,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打造汾河生態水脈,建設東西兩山生態屏障,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塑造特色風貌,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全力助推“一群兩區”發展。以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為牽引,帶動晉中、忻州、陽泉、呂梁協同發展,助推中部城市群布局整體優化,構建一體兩翼、南北呼應的發展格局。支持晉中發揮山西大學城、國家農高區優勢,建設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忻州南融東進,實現與太原和雄安新區相向發展,打造開放發展前沿城市;陽泉資源轉型城市綠色轉型,建設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節點,打造城鄉一體共同富裕的市域樣板;呂梁推動平川與山區、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均衡發展,打造離柳中方、交汾文孝城鎮組群,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的戰略支點等。
舒適宜居城市如何建設?
“十四五”時期,山西省將以建設舒適宜居、綠色生態、安全韌性、創新智慧和特色人文城市為目標,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
轉變開發建設方式。尊重人民群眾意愿,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防止大拆大建。鼓勵功能混合和用途兼容,推行混合用地類型,采用疏解、騰挪、置換、租賃等方式,發展新業態、新場景、新功能。
建設舒適宜居城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更好地解決群眾住房問題。以太原、大同市為重點,堅持小戶型、低租金,積極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家庭多層次住房需求。以完整居住社區構建為目標,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五年攻堅行動,全面提升老舊小區的人居環境品質。精準把握棚戶區改造范圍和標準,嚴格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抓好棚改項目竣工交付,讓群眾住得放心、舒心和暖心。
加快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堅持試點先行,重點關注“一老一小”群體,配置完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場所、托兒所及兒童游樂區等養老、托幼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打造全齡友好社區。
綠色生態城市如何建設?
依托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構建“雙碳”目標下的城市藍綠空間結構。建設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串聯河道、濕地等城市水系,加強城市內部水系、綠地同外圍河湖、森林、耕地相連通,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網絡。積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將郊野景觀趣味化、多元化、特色化,高品質建設連續貫通的生態廊帶。
構建結構完整、級配合理、均好分布、功能完善的綠地系統;加強郊野公園、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街頭游園建設,形成大中小級配合理、特色鮮明、均衡共享的城市公園體系;尊重自然地形,修復原生態植被,豐富植物種類,建設各具特色、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公園景觀。
建設慢行綠道體系。依托黃河、太行、長城、晉商茶道等文化線路和旅游公路,建設由省、市兩級綠道構成的區域綠道網絡,因地制宜加強綠道沿線綠化,完善標識、休憩、公廁等必要的配套設施,合理配備服務驛站。按照“區域留綠道、城郊串綠道、老城連綠道、新區建綠道”的思路,將區域綠道與城市廣場綠地、大型公園、社區公共綠地、口袋公園等串聯成網,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專用道,形成級配合理、網狀貫通的城市綠道網絡,鼓勵綠色出行。
安全韌性城市如何建設?
完善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三大體系,實現各體系間順暢銜接。整治一批老舊街巷,修補破損路面,清除道路障礙,完善道路功能,精細化打造完整街道。開展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補短板行動,加強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等新型交通方式管理。
開展城市地下空間及市政基礎設施普查,摸清底數,排查治理安全隱患。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更新修復老舊破損管網,提升污水收集效能;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健全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制度。
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攻堅行動,基本完成城市排水合流制管網改造。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管控要求,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措施,提高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
推進城市環境衛生整治。城市基本實現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有害垃圾應處盡處、廚余垃圾分出率和處理水平穩步提升,其他垃圾全焚燒、零填埋。 (薛建英)
轉自:山西晚報